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指赝品 捐赠者称伤人

来源:现代金报
2011年08月22日00:52
南宋官窑博物馆情况说明会现场
南宋官窑博物馆情况说明会现场

被称为“壶王”的长沙窑大执壶
被称为“壶王”的长沙窑大执壶

  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指赝品

  昨博物馆作出回应:将提请上级部门再鉴定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一座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第一座在南宋官窑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这里展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古陶瓷数百件,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黑陶至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彩绘瓷,种类繁多。

  而目前,在馆里被称为“壶王”的大执壶等一些藏品被业界质疑是赝品。一些资深陶瓷鉴定专家告诉央视,“壶王”是一件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仿品。理由之一是长沙窑里没有出土过类似器物;理由之二,如果大壶是用来盛水或盛酒的,其壶把难以承受这个重量,从功用角度来说不可能。不仅仅这个“镇馆之宝”被怀疑是赝品,央视报道还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多为征集而来,真伪并没有得到确认。

  昨天下午,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召开了情况说明会,对“壶王”的身世、征集和鉴定等各方面作了说明,并将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壶王”等一起征集的文物进行再次鉴定。

  本报记者 马佳丽 综合央视、《新安晚报》

  事发

  故宫博物馆专家

  质疑“壶王”有假

  8月20日中午,在央视新闻频道专题片《壶王真相调查》中,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这把长沙窑大执壶为赝品。杨静荣对“壶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质疑一:窑质里面没有出土过类似的器物;质疑二:从功能上来讲,该壶并不适合装载内容物。

  对于第二个质疑,杨静荣还做了一番介绍,他说:“在古代,如此大的壶一般是用于装水或者是酒,但是,由于长沙窑的胎底并不怎么坚硬,若该壶装满水或者酒,那么,壶底根本就承受不了如此大的重量。”也就是说,一旦装满内容物,“壶王”很有可能会立马“脱底”,这从功能上来说,并不符合当时该壶的功能设计,也正因为是这样,长沙窑出的壶没有那么大的。

  在杨静荣看来,这只长沙窑的大壶只是一件90年代后的仿品,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与“壶王”同批征集的宋白地黑花鼓也是仿品,“恐怕全世界只有南宋官窑博物馆里有这一件,我专门做过专题研究,知道唐代、宋代有多少件花鼓传世,这件花鼓是假的。”

  除了专家对“壶王”本身有质疑之外,一份专家鉴定书也引出了不少疑问。原来,“壶王”在2005年被“验明正身”入馆后,专家们却迟迟没有为它在鉴定书上签字,而是在2007年的3月,4个鉴定专家中的3人才在鉴定书上签下了名字。这种种疑点,将“壶王”及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回顾

  “壶王”是这样进入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

  昨天下午,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就对“壶王”的质疑召开了情况说明会,该馆馆长邓禾颖向在场的媒体介绍了“壶王”的身世以及鉴定过程,“是由安徽淮北收藏者丁仰振在2005年捐赠,同时,他还捐赠了600余件其他文物。当时捐赠的背景则是杭州市决定大规模扩建南宋官窑博物馆,向社会征集藏品。”

  而征集工作的程序也是非常严格,邓禾颖说,这600余件文物均由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戢等四位专家组成专家鉴定组,从丁仰振先生提供的近千件器物中一件一件鉴选并讨论后集体选定的,前后共花了3天时间(2005年5月16日至同年5月18日)。此后,杭州市政府专门对丁仰振的该捐赠行为,进行1500万元的奖励。

  邓禾颖还介绍,专家组中的张浦生、朱伯谦为学界前辈,2005年时冯小琦为故宫副研究员。邓馆长介绍说,四位专家对每一件藏品都一一上手鉴定,按照规定,每件藏品必须得到四位专家的一致肯定才能得以征集,每位专家都有一票否决权,“这批文物的征集工作,程序是规范的,操作是严谨的。”

  而对于迟签两年的鉴定书,邓禾颖也在昨天的说明会上做出了回应,她表示,当时并未出鉴定书,直到2007年3月,才由张浦生、朱伯谦、朱戢三人签字出具了鉴定书,实际是对2005年鉴定后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应对

  将对征集的文物

  提请上级部门再鉴定

  虽说杭州官窑博物馆为“壶王”特地召开了情况说明会,来解释“壶王”的身世和鉴定过程,不过,邓禾颖也向与会的媒体表示:“文博界对文物的出土情况等信息提出质疑,本来就是件常事,是正常的学术范围的讨论,但是,现在直接说它是赝品,性质就完全不一样,就等于给它定性了。”邓禾颖说,杨静荣在接受中央级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来过杭州官窑博物馆数次,“不过,就我知道的,他只来过一次,而且,当时他也没和我正面提出"壶王"有问题。”邓禾颖还说,作为专家,杨静荣对于“壶王”并没有上手看过,而是隔着展柜看的。

  不过,为了表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对此事的重视,博物馆方面将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壶王”等一起征集的文物进行再次鉴定。此外,博物馆还非常诚恳地向广大学者发出邀请,请大家进一步进行学术探讨。

  捐赠者说

  “我捐赠的都是真的”

  “质疑我捐赠的东西是赝品,这种说法真是伤人。”昨天,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丁仰振。

  丁仰振是多家企业的法人,同时还担任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名为淮北市博物馆)名誉馆长,淮北市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他告诉记者,他曾经是个农民,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首批致富的农民企业家。有了一点积蓄后,他开始倾力收集隋唐大运河陶瓷。

  据丁仰振介绍,当地老百姓知道有人要就都去挖,挖出来就拿去卖给他。“我的钱有时候只够买10件,但如果人家挖出了20件,我还是买下来,我是为了保护大运河文化。如果现在不买,这些文物就会流失。”

  丁仰振认为,大运河瓷器为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人文、旅游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据介绍,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藏品,有1500余件古瓷精品都是丁仰振无偿捐献的。

  “我捐赠的东西是真品,这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丁仰振介绍,2005年,他了解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因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征集历代陶瓷珍品后,他决定将自己历年收藏的140余件唐宋时期陶瓷文物捐献出去。后来又陆续向博物馆捐赠文物,总数达600多件,成为该博物馆扩建部份陈列品的主体。

  “我当时只是捐赠,并没有想着回报。”据其介绍,但杭州市政府还是在2005年到2007年,陆续给了他1500万元奖励,直接打入了他的账户。“对于600多件文物来说,1500万元可能还不够我收藏所花的费用,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大运河文化和运河瓷器。”

  至于在这批文物中,引起巨大争议的长沙窑人物贴塑的大执壶,也就是所谓的“壶王”,他说:“600多件文物并不是我挑选的,而是专家挑选的,也得到了专家的认证,这都是真品。有人质疑没有错,但是一个专家并不能说明什么,瓷器文物看走眼也属于正常现象。”对于媒体的质疑,丁仰振表示,他是堂堂正正做人,也为了丰富瓷器文化。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