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云南32家基金会集体晒账单 慈善行业自律求自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胡静波
2011年08月23日06:43
 

  目前中国有基金会2270多家,其中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在1100家左右。国内已有要求公募基金会信息公开的政策规定,但监督执行不到位。目前这些网站中建有官方网站的不到25%,在官网上公布捐款数额和去向等信息的更少。

  云南省民政厅日前将参加年检的32家基金会2010年工作报告摘要予以公布,公布账单中各项支出详细明了。这一做法得到了来自民众不间断的掌声。

  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让公益管理拥有规范透明的运作思路,从而带动整个公益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这已经是现代公益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原料。

  继“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在舆论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从捐款去向到商业机构,如今信息公布已示透明,民众却并不买账,屡屡质疑,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慈善机构要想做到公开透明,就该回应捐赠人的质疑。”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慈善机构公开透明的内容包括捐赠款物的数量、使用方式、受益人以及基金会内部治理情况等各个方面,每一家基金会都应该主动地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玻璃口袋,全面、细致、清晰的独立披露机构的财务和活动信息,以此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如果非要等到信任出现了危机才去化解,那么未免亡羊补牢了。”

  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地做公益真的有那么难?

  据基金会中心网络平台披露,云南省民政厅已将参加年检的32家基金会2010年工作报告摘要予以公布,公布账单中各项支出详细明了。

  这一做法得到了来自民众不间断的掌声。

  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让公益管理拥有规范透明的运作思路,从而带动整个公益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这已经是现代公益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原料。

  透明才有公信力

  公益基金会作为非盈利机构,或者募捐,或者享受免税,公开透明是其责任。

  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公募基金会,年度报告披露的只有30.4%,财务报告披露的仅仅28%,与2006年民政部颁发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要求相去甚远。基金会不透明,很大程度是不按慈善规律来筹款和安排慈善活动,而现在捐款人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这必然使公益组织面临一次强大的洗牌。

  据悉,从1981年7月中国第一个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至今,全国各类基金会已有2270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127家,非公募基金会1143家。

  致力于推动透明慈善的基金会中心网于去年成立,目前已初步具备全国基金会信息披露平台的功能,信息采集度达92%,其中包括基金会的捐款收支情况、费用开支情况、主要业务活动、项目信息等,可随时接受社会监督。

  “在基金会中心网,公众可以了解和自己捐款意愿相近的基金会,找到这些基金会之后,可以比较看哪个基金会捐款的管理透明和有效率,再决定把钱捐给谁。”程刚告诉记者,这个平台会推动基金会做成“玻璃口袋”,你有了“玻璃口袋”,捐款人就会给你捐款。“未来的基金会能不能做大,不是看你是不是政府背景硬,而是看你是不是透明。所以,对于捐款人来讲,可以通过基金会中心网来寻找‘玻璃口袋”。”

  如果说未来基金会的竞争是"透明为王"。那么,基金会中心网如何首先保障自己的公开透明?

  在采访中,程刚向记者介绍说,在过去,公益慈善组织的知名度代表了信誉,而在今天,机构的名气大并不能等同于公信力高。随着市场的快速发育,商业模式介入公益慈善领域,人们逐渐对公益透明度提出了要求。基金会中心网目前聚集着国内基金会最优秀的代表,并组成了理事会,要求执行层规范运作。同时还对基金会中心网的运行和财务进行披露,实现信息透明。

  “而且,基金会中心网披露的信息都是不加处理的原始信息,不对基金会做评估,好坏是由基金会自己的信息来决定,仅仅会提供一些排名方面的信息,比如说资产TOP100、捐赠TOP100等等。”程刚说,基金会中心网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基金会中心网的定位“独立、公正、中立”,公信力同样是基金会中心网的生命。

  程刚透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基金会2270多家,其中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在1100家左右。国内已有要求公募基金会信息公开的政策规定,但监督执行不到位。目前这些网站中建有官方网站的不到25%,在官网上公布捐款数额和去向等信息的更少。

  “如果以一周进行一次更新,即认定网站仍然‘活着’的话,那么这个比例不超过10%,即100多家。难以想象,在当今社会,如果连官方网站都没有,基金会如何将信息面向大众公开,如何做到透明化运作。”程刚说。

  信息技术助推公益良性发展

  公益组织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运作能力,灵活、高效地运用IT技术,日益成为公益组织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然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公益组织的发展,将这些创新的力量汇集成为公益创新的合力,会为公益社会构建怎样的愿景?

  面对记者的疑问,程刚则认为,公益事业透明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制度环境和NGO的意愿,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技术上的可行性。

  据了解,由于网上公益平台需要在跨越地域的不特定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网上的资源动员,比传统公益运作方式更加仰赖透明度,而技术的运用使低成本的信息披露成为可能。比起其他任何技术,互联网技术更能为草根公益组织赋权。公益组织如果想要获得公众更多的信任,就需要与IT行业有所合作,提高自身IT技术的应用能力,协助公益机构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提升效率,增加机构运作的透明度,才会在公众面前建立起良好的公信力。

  据相关资料显示,部分公益组织已逐渐开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平均每个公益组织有11台电脑(除了两个百人以上大型机构),六成的公益组织租用了网络服务器空间等,大部分机构已能运用IT设备进行有序工作。但仍有48.6%的公益组织没有服务器,43.1%的公益组织没有机构独立域名的邮箱账号,服务器和专业的邮箱服务在公益组织中仍有一定需求。

  由此可看出,在实际运用中,公益组织往往期望很高,却实效很少。公益机构部署信息化系统最大的挑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其次是资金及IT知识和设施的积累,这些是公益信息化管理的短板。因此,助力公益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要从人、财、知识和制度积累全面提供帮助,仅仅提供资金或基础设施是不够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技术在公益领域中的运用也会遇到现实的制约,例如,网上筹款是否触及相关法律对公益筹款的规定?公益组织自身设计的网上筹款和发放的监督流程,是否足以保证资金安全?现有的网上平台组织如何在获得筹资和行动空间的同时,规避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风险?政策层面如何关注技术创新公益活动,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回应,使其在规范下不丧失活力?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技术不是万能的,什么样的公益活动适合采用新技术,采用什么样的新技术?

  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运用IT技术进行组织管理,如何及时地对公益机构在拓展外部资源时遇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困扰把脉问诊,怎样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资源途径,与全体公众分享,程刚认为,这俨然已经成为公益引领者必修的课程。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仅仅是公益事业迈向透明化、规范化、技术化系统的第一步,在公益社会大家总动员的环境下,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公益领域的一个新型话题,它能否给公益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还须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