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媒体记者跟矿工劳动体验生活 称环境宜人好上班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作者:欧其锦 王韩辉
2011年08月30日09:49
 
记者(右)在井下采访煤矿工人。 王韩辉摄
记者(右)在井下采访煤矿工人。 王韩辉摄

记者(左)和煤矿工人一起清理综采机上的污垢。 王韩辉摄 
  本报见习记者 欧其锦 通讯员 王韩辉

  编者按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本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行新闻工作者下基层实践。“来自一线的报道·记者体验”系列报道,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倡导记者去第一线亲身体验,用对世界充满新奇的眼睛去看,用敏锐的耳朵去听,用年轻而敏感的心去感受。只有捕捉到感人的、形象的瞬间,获得、记录和传播更多的信息,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感悟历史变迁的深刻内涵。今起,本报将陆续刊出这组报道

  矿井深入地下,曾被人称为世界的“第四极”。矿工们长期在井下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如何,生存状态跟地面有何不同?8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百色市西郊的百色矿务局东怀煤矿,下到距地面垂直深度400多米的矿井里,跟一线矿工一起劳动,体验了一番现代“地下工作者”的真实生活。

  舒缓紧张有音乐

  环境宜人好上班

  8月26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东怀煤矿更衣室。按照规定,记者从内到外更换了矿工装备。穿上蓝色的工作服、白色的口罩和高帮雨鞋后,到井口还领取到矿灯、自救器和一根帆布腰带。同行的矿工说,这3样东西和安全帽是每个矿工下井必备的物品。

  一切准备就绪,记者和当天上早班的10多名矿工师傅一起坐上了“猴车”(人员输送车),向井底进发。

  “猴车”在钢丝的牵引下徐徐驶向深不可测的矿井时,呼呼的冷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尽管已“全副武装”,但记者心情还是非常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下矿井。听着巷道内播放起的悠扬音乐,10分钟后,才感觉稍微轻松。

  20分钟后,提示下车的铃声响起,记者和矿工一行已经在斜井里前行了800多米,来到一个平台后,开始步行前进。拱形的巷道被粉刷得很干净,灯光柔和却不失明亮,伴着音乐走在其中,恐惧感慢慢消失。(下转第6版)

 (上接第5版)  通过两道密封门,步行约200米后,记者第二次坐上"猴车"驶往煤炭综采面。途中碰到了好几名刚上完夜班从井下出来的工人,由于他们已经在井下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黝黑。

  井下用上小灵通

  一路检测保安全

  "猴车"徐徐前进,行进了600米左右,大家在一巷道平台下车。这时,遇到了一名被矿工们称为黄副书记的中年矿工。记者打听后才知道,他是该矿的副书记黄少师,也是当日井下的带班领导。

  "每当轮到我值班时,都要比矿工早下井20分钟,以便提前检测一下各种采矿设备。"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台小灵通,向地面指挥中心汇报井下的情况。"小灵通在矿井下也有信号?"记者诧异地看着黄少师与地面值班人员滔滔不绝,不禁半信半疑。

  "你别小看了这个小灵通,井里的调度工作,它功不可没。"黄少师说,现在整个矿区井下已经覆盖了小灵通信号,即使在1000米深的井下,也能用小灵通对话。此外,小灵通系统还具备了人员定位的功能,使调度中心可随时了解井下人员的位置。

  记者跟着黄少师往前走,注意到一个现象:每隔几分钟,或者每到一个巷道后,他都会从腰带上取下一个黄色的微型仪器观看。

  黄少师说:"这是一个便携式瓦斯监测仪。这样的设备,每个下井的领导都必须配备。井下环境和地面不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我一路走一路检测,查看数据指标。目前井下的瓦斯浓度,比国家规定的安全线还低很多,不用担心。"

  打眼放炮已淘汰

  采煤机组效率高

  步行了20多分钟,巷道慢慢变窄,前面出现了一排排煤矿专用的液压支架,有3米多高,支撑着上面的煤层。此行的目的地——距地面垂直深度400多米的煤炭综采面终于到了。

  综采面有一台大的综合采煤机,机器前端装有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大齿轮",很显然是用来采煤的。操作人员打开开关,"大齿轮"便飞速旋转起来,工作面上的煤层被层层切割下来,同时还有水雾从机器里喷射出来,压制住扬起的煤粉尘。切割下来的煤随即被位于巷道中间的刮板机接住,刮板机又将煤倾泻到转载机里,之后传送到强力皮带上,再由它将煤送往井外。

  采煤机在3名司机的操纵下,在工作面上来回切割。从工作面的一头割煤割到另一头叫做一"刀",如果设备不停,割一"刀"煤用时约40分钟,可采煤450吨。但因中途常需调整设备,因此工人们上一个班一般割六七"刀"煤。

  本来以为体验"挖煤",就是扛起锄头到井下大挖一场,但由于井下全是机械化采煤,记者只能站在一旁,无法参与其中。黄少师说,2005年以前,他们使用的是打眼放炮的传统掘进工艺,这种采掘方法不仅不安全,而且生产效率极低。2006年,东怀煤矿一次性引进4套综合机械化掘进机组,打眼放炮的采煤方式就此终结。"有了现代化的采煤机械,活轻了,煤也采得多了。现在矿工们上班,主要任务就是指挥这些‘铁家伙’"。

  经记者几番"软磨硬泡",黄少师终于答应安排记者用铁铲收拾散落在综采机旁边的煤块。但才干了不到半小时,记者便感觉到汗流浃背,接下来,越干越觉得吃力。

  到上午11时许,记者不知不觉已在井下干了约两个小时,早已全身乏力。黄少师担心记者吃不消,执意让记者升井休息。但和记者一同下井的矿工们,还得继续采煤,直到下午3时才收工。

(责任编辑:朱鹏英)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