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微博 认识中国社会的“另一只眼睛”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9月03日08:23
  深度解析

  其实从“金庸之死”的微博传谣第一案我们就可以看到,只要公众自身在微博中的活跃度高,边界感强,那么微博谣言的控制就并非难事。

  坦率说,在看到新京报“京报调查”这一组调查数据之前,我对公众舆论的生态环境总有一些偏见。在鼓励公众充分表达,广开言路的前提下,如何确保公众舆论中信息的准确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困难但又非常重要的命题,因为自由的表达是文明社会的基础,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自由表达的重要保障。

  直到我看到这份调查数据。数据中对微博辟谣的深入调查很充分地回应了近期关于微博的一个热点问题微博辟谣。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也争议颇多,各种管理主张也不断出现。但是调查数据却说明了最简单的道理,让人们自己发现真相,其实是最好的微博教育。

  这组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多数微博用户,面对微博信息的失实,并非无动于衷,也不会无能为力。他们至少能用自身的行为,来缓解信息失实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比如删除失实微博、封杀传谣者等。他们可能不是舆论领袖,但少一个谣言的转发,就能少一点偏见的扩散。这是公众舆论中极为珍贵的自律行为。其实从“金庸之死”的微博传谣第一案我们就可以看到,只要公众自身在微博中的活跃度高,边界感强,那么微博谣言的消除就并非难事。

  另一方面,从数据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众能够通过微博中的少数谣言,认识今天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微博的确成为了认识社会的“另一只眼睛”。任何一种国情教育,其实都没有公众在微博上的认识更深入;同样,任何一种媒体素养教育,也没有公众在微博上的切身经历来得更全面。过去不少人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可能偏于简单,偏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但一个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粉墨登场嘈嘈杂杂的社会,言论空间也一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微博也不可持久。更多的时候,公众需要“自明”,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来检验现实,虽然我们周围总还有一些超乎想象的现象。

  尽管我们都愿意相信,失实的信息来源是极少数的,但是短期来看信息失实的现象不会消失,无论在微博上,还是在传统媒体中。无论公权力还是行业自律,对微博谣言的约束都赶不上每一个公民自身的冷静。其实我自己对这种自明自律也有切身体会,近几个月以来,我在关注的微博的转发中,看到了更多的“求证”,“求真相”,而非一开始时的“果断转发”,“怒转”。当然,这组数据中没有回答的问题是,公众愿意为谣言的扩散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而事实上,尽管大家开始自律自明,信息失实的后果无人愿意承担。

  微博对中国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的确给公众舆论提供了更好更全面的表达,这种过程一旦开启就不可逆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捍卫每个人的表达自由,但捍卫的方法是每个人的表达责任。新京报“京报调查”给出的这一组数据,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假”不会自己走远,但“真”却需要自己留住。

  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UN01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