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中国电影的“合拍”新径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陈鹏
2011年09月05日11:58

  话语权增强的背后

  在光线传媒总裁张昭看来,合拍片的最大特点还不是资金的合作,而是不同市场的合作,以此趋利避害、分担风险。另外,这些年合拍片渐增的原因还在于,合拍片较之纯进口片的票房分账比例更高,这让越来越多海外制片公司纷纷将“合拍”作为与中国电影人合作的主要方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告诉本刊记者,一方面国外制片方在积极进入中国寻求合作,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电影人主动选择与外国合作。在前一个方面,美国投资一定会继续扩大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利益版图;在后一个方面,中国电影会获得与好莱坞对抗的有利条件,“比如我们和澳大利亚合拍电影,就可以形成不同于美国电影的中澳电影或澳中电影,这种‘去美国化’可以让我们的电影更多元更丰富,也有利于中国电影的市场拓展并推销我们的文化。”

  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近几年来中外合拍片虽势头迅猛却已提前出现疲态。如中、美、韩三国合拍的《雪花秘扇》迄今全国票房尚不足4000万元,而同为文艺片的《观音山》却拿到了8000多万元;2006年的《面纱》、2008年的《黄石的孩子》巨星云集,去年公映的《功夫梦》更是请来威尔·史密斯这样的好莱坞大牌数次来京力挺,但它们皆不幸票房受挫:最卖座的《功夫之王》仅收入1.9亿元人民币,《木乃伊3》和《功夫梦》的票房都在1.5亿元以下,而最近3年来票房超过1.5亿的国产片和引进片已经比比皆是了。

  尹鸿认为,从多部合拍大片的票房败北,不难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资本、明星、炒作的简单叠加。“合拍片要做到文化的共融才能被各自的市场接受。《卧虎藏龙》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尽情释放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元素。再如《哈利·波特》《指环王》,也将各自文化融汇得天衣无缝,让你看不出是合拍片。相比之下,不考虑融入、缺乏国际视野的中外合拍肯定不行或无法实现双赢。”

  不容否认,中国的话语权在近年来的“合拍”历程中正逐步增强。有“中国第一执行导演”之称的张进战介绍,早年中国电影市场对国外市场还缺乏吸引力,合拍电影中缺乏自我,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崛起,中国电影人已学会在合拍影片中大胆表达。DMG公司与美方共同投资的合拍片《环形使者》中,中方就掌控了从电影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到后期发行等一系列运作;《山楂树之恋》《高考1977》的主要投资方是美国IDG公司,虽有窥视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嫌疑,但无论外表还是内里都是纯粹的中国货,和那些吆喝大明星大投资的生硬结合已有明显不同。严格说来,2009年至今才是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合拍阶段,中国的编导们已经有足够权限为这种合作注入中国灵魂。

  “这和最初的资金注入、有选择性地做题材不一样了,那时候我们大多拿了老外的钱,拍一些反映中国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东西,现在我拿了你的钱我也能自主选择拍什么不拍什么,因为我比你更知道中国观众要什么,怎么拍更赚钱——商业属性已经更深刻地挣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张进战说。

  但即便如此也似乎仅仅只是开端,并且远未“越来越好”。“是的,我们掌握了更多话语权,但资金注入的合拍状态并没有质的改变”,梁汉森认为,“最好的合拍方式应当像英国那样,除资金之外还有技术、人才的高度融合,交融出来的电影充满了英国范儿,而我们,距离‘中国范儿’还很远。”他举例说,类似《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电影虽有足够的中国话语权,但究竟突破了什么、超越了什么或融合了什么?它征战海外不力已经说明,这类电影还无法代表“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

  “这怎么够分?!”

  全方位的“合拍”,除了资金、技术和人才,还应当包括理念、细节甚至习惯。刘志江说,如今很多电影动辄宣称投资过亿元,其实也就5000万元,另一半“大多都被无聊地浪费了。”其一是拍摄人员的铺张,如有的国内演员要带七八个助理,花销都由投资人埋单;其二是个人所得税。中国的大多数演员个税也要制片方承担,并不纳入片酬。

  刘志江感慨,好莱坞薪酬体系严明,如演员费用比例、收益回报比例等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太可能随意给你浪费”。综合比较,一些好莱坞明星片酬比内地演员还要低却敬业得多;通过合拍,中国电影人除了偷师技艺之外,还必须学习人家的规范管理、运作机制和敬业精神。

  梁汉森算了笔账,以中国100亿票房为例,40亿给了引进的十多部大片;剩下的60亿,30亿左右被院线、影院拿走,再除去税金、电影发展基金等,约25亿才是回报制片方的,而这25亿中又有40%的海外投资回报,也就是说,最终国产电影制片方真正能赚到的钱不过15亿元左右,“这怎么够分?!”中国电影市场大头还是被海外大片及海外投资公司、海外投资影院死死攥着,合拍片收益、分账也不占优势,这才是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他看来,改变现状必须从贸易谈判入手,“现在的情况是,贸易完全不对等,我们引进多少却无法输出多少,至少可以输出几部吧?我们加入WTO以来,贸易机制尚未达成平衡,否则中国的电影要出现在对方主流院线的银幕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他认为,即便无法迅速实现贸易补偿,中国也可通过谈判将国内资本以股份方式参与到引进大片中,或者称之为预购金,中方必须在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分享利润。通过一系列更主动的“合拍”方式,中国电影就能顺利进入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为主的世界营销网络体系之中,这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捷径。

  “可惜,我们现在还完全处于守势甚至弱势,但可以尝试着先强势起来——我们现在不是没有这样的底气。”梁汉森说。□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