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晚清重臣肖像油画入藏首博 藏画险入垃圾桶(图)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冕
2011年09月07日07:59
 

 

 

现藏于颐和园的慈禧画像。
现藏于颐和园的慈禧画像。


  袁世凯肖像

  旅行期间,胡博·华士在天津结识了一位名叫诺曼·穆泽的挪威上校。诺曼1887年来到中国,谙熟中文,加入军队并参加过甲午战争。战后,诺曼负责训练骑兵、设计军服并给新军司令袁世凯做军事顾问。

  诺曼把胡博·华士带到天津小站军营,引荐给正在那里操练新军的袁世凯。时值义和团运动爆发前夕,军中弥漫着浓烈的反洋情绪,诺曼怕胡博·华士受到伤害,于是陪伴左右寸步不离。尽管士兵们并不友好,但袁世凯待胡博·华士为上宾,他愿意每天早晨腾出一点时间,坐下来给画家当模特。此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胡博·华士或许想不到,眼前这位四十岁的模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后来不仅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还于1916年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的洪宪皇帝。

  李鸿章肖像

  这幅画上的人物是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在清末政治舞台上异常活跃,积极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大力提倡洋务运动。李鸿章身居要职,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有力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

  这幅画尺寸非常小,用笔简洁概括,因此可能是胡博·华士的习作。李鸿章是否亲自给他做过模特无法查证,但根据胡博·华士收藏有李鸿章照片这一事实推断,此画很可能是参考照片绘成的临摹之作。

  胡博·华士有没有创作过大幅的李鸿章画像亦无法明确,即便创作过,也可能很早就卖掉了,不知踪迹,所以目前存世的由胡博·华士绘制的李鸿章油画肖像或许仅此一幅。

  庆亲王奕劻肖像

  胡博·华士梦想着让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或朝廷大员成为他的模特。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当时的中国人迷信地认为,如果面貌让人如实地画下来会很不吉利。

  但胡博·华士知难而进,他积极奔走于各国驻华使馆,请外交官们帮他牵线搭桥。最终,还是好友诺曼·穆泽的努力起了作用,“手眼通天”的袁世凯则为胡博·华士打开了前往紫禁城的大门。

  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庆亲王奕劻接受了胡博·华士的请求,耐心地给他做模特。胡博·华士照着奕劻画了两幅一模一样的肖像,一幅由自己保留,另一幅交给亲王做纪念。此次展出的作品,是胡博·华士自己收藏的那幅,而留在中国的那幅如今不知去向。

  满族青年肖像

  胡博·华士夫妇曾在上海过冬,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居住。这所大学堪称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当时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的子女前来求学。

  胡博以该校学生为模特,进行写实油画创作。这幅肖像描绘的,就是一位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满族青年,白皙的皮肤、圆润的脸庞、轩昂的表情,使他有别于清末穷苦百姓普遍具有的羸弱形象。

  苏州贵族女子肖像

  “自古苏杭出美女”,胡博·华士也曾专门找了一位来自苏州上层社会的女学生做模特,以表现中国人心目中典型美女的形象。

  画中女子被置于较为强烈的明暗对比中,五官轮廓准确鲜明。她落落大方、怡然恬静、似笑非笑、双眸如水,散发着中国古代仕女的端庄气质。

  福建水师军官之女肖像

  画上的女孩芳龄18岁,是福州的女大学生,据说是福建水师一个军官的女儿。

  胡博·华士夫人精心安排她到家中做客。画家迅速捕捉了女孩子走进门时的婀娜仪态:她双臂微微伸展,以克服缠足造成的行动不便,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她的衣着与发饰富丽堂皇,体现了大家闺秀的特殊身份。

  藏品故事

  6幅画险入垃圾桶

  此次入藏的6幅肖像画,均创作于1898至1899年。之后,这些作品随着画家本人从北京辗转到了纽约。1935年,胡博·华士辞世,享年80岁。这些画作又随着他的儿子从纽约迁至巴黎。

  1974年,胡博·华士先生的儿子去世,其孙休伯特与母亲到巴黎画室清理遗物,发现了包括这6幅画在内的34幅遗作。休伯特回忆,当他与母亲在巴黎画室中见到祖父的遗作时,所有作品都布满尘土,肮脏不堪。其母曾建议把它们当做垃圾扔掉,休伯特却“鬼使神差”地坚持把画运回美国,存放在车库里。

  1985年,休伯特转向美国西海岸谋生,这批画跟着主人横越北美大陆,落户在加州的圣巴巴拉市。

  他公司里有位德裔会计的岳父是油画修复师。休伯特把一幅灰暗不清、生满虫子的画作交给会计的岳父清理,结果还原出美妙的作品。修复师告诉休伯特,其祖父的画使用了上乘的画布与油彩,画艺也了得。于是,休伯特委托他费时两年复原了其中30幅,包括捐赠首博的6幅。“此后,这些画作再也没有进行过清洗,如今却依然光鲜。”郭小凌说。

  谜题待解

  异国画家如何得到权贵青睐

  胡博·华士曾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造访中国。前一次是个人旅行,他获得为袁世凯等晚清权贵画像的机会。后一次是受清政府之邀,专程为慈禧画像。

  “画家最初抵达外蒙古,后到朝鲜半岛,留下了被韩国国家博物馆视为珍藏的李朝国王高宗画像等作品。之后进入中国境内。”郭小凌说,试想一位陌生的异国画家,完全不通东亚诸国的语言,在翻译稀少的时代,如何同当地贵族进行交流,如何能得到晚清重臣的青睐,为他们先后作画,以及如何作画,如何对话,都有无数情节与内涵值得史家解读。

  慈禧的两张脸哪个更真实

  胡博·华士曾经为慈禧绘制了两幅油画肖像,然而两位“慈禧”不仅气质迥异,连容貌细节都有差别。到底哪幅画,才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实面貌呢?这是画家留给后人的一个谜题。

  1905年,荷兰画家胡博·华士受邀第二次到中国,成为第一位给老佛爷画像的西方男性画家。

  这次邀请,源于胡博·华士第一次的中国之行。当时,他曾经为庆亲王奕劻等画像,并曾提出想为慈禧和光绪画像,但没有得到回应。后来,慈禧命人邀胡博·华士来中国为自己画像,其原因据说是因为看到了胡博为奕劻所绘肖像,十分欣赏。

  据史料记载,1905年6月,经伍廷芳邀请,胡博来到北京为慈禧作画,但只给四次见面机会。胡博记述称,从兵部衙门随同伍廷芳和载振前去画像,“走入城关,看到荷塘环绕花园,乘小船进入,而后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来。”后专家推测,胡博作画的地点是中南海,在当时慈禧经常居住的仪鸾殿附近。

  第二次见面时,慈禧从座椅上站起,走过来看画家画得如何。她对眉毛形状不太满意,并且不希望眼睛和鼻子部分有阴影存在,脸上皱纹也要去掉。

  之后,胡博奋战了两个月完成了画稿。这一次,慈禧又提出眼睛要向上睁开一点。这样,再次修改的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评价道——“Good!”

  如今,这幅油画藏于颐和园。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神态安详,显得保养极好。然而,这并非胡博为慈禧所画的惟一肖像。他在巴黎画廊还曾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画像。画中的慈禧完全没有颐和园所存油画中的慈祥温和,而是带着咄咄逼人的表情。

  曾有报刊评价此画——“最佳处就是双眼,让人直视片刻就不得不闪避开,仿佛这位东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肆意燃烧着她的权势和淫威。”这幅画现存于美国。

  两幅画中,哪一幅更接近真实的慈禧呢?

  胡博·华士为慈禧画像的机会只有一次。由此可以推断,两幅画像,描绘的都是1905年的慈禧,是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显然,在巴黎展出的那幅慈禧肖像,更为符合这个年龄。

  然而,也有与此结论相反的证据。现存当时慈禧的照片中,其形象与颐和园的画像更为接近。胡博在回忆中提到,他最初试图绘制的慈禧肖像,是“希望画成背景较暗,略带神秘色彩的图画”。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正是如此。也许这幅画才是胡博心中理想的创造。

  文字:本报记者 刘冕 摄影:本报记者 饶强 李响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