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南风窗刊登窗下人语
守护稀缺的价值
——《南风窗》26周年致读者
风从南方来,叩开一扇窗。
26年后的今天,透过这扇窗子,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已经展现。
26年来,对于常识和底线的坚守,为《南风窗》赢得了诸多赞誉。理性、良知和责任,成了我们最显著的标签。偶尔,我们会为此感到自豪,但更多时候,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就写下了这样的发刊词:良知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今天中国新一轮改革在制度安排上迫切需要吸取的活生生的养料和资源,它是制度之魂,亦是方向之光。
这是对社会的观照,更是自我期许。岁月流逝,人员更迭,但这方向之光,从未熄灭。
在它的照耀下,体制的约束、资本的侵蚀从未改变过这本杂志的底色,我们为公理战胜强权而赞叹,支持为获得尊严的弱者们的抗争,我们希望赋予写作以意义。
过去的很多年,《南风窗》只是为一拨又一拨心怀理想的年轻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写作平台,她也只是为千千万万为稻粮谋之余仍关心家国命运的读者,定期提供着我们对这个国家最真切的关怀。
这是我们需要背负的最厚重的传统。但我们也知道,这本杂志还有着诸多不足,她严肃、刻板,不解风情,她也会犯这样那样的“幼稚病”,书生意气之下,往往会遮蔽现实的复杂性。
1980年代,当这本杂志创刊时,整个社会虽物质贫乏,却朝气蓬勃,到今天,财富丰盈,却出现道德精神的缺失。改革共识需要凝聚,价值观分歧需要化解,社会阶层断裂需要弥合,都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的生态,《南风窗》亦不能免。
《南风窗》刊头上的那句话,“FOR THE PUBLIC GOOD(为了公共利益)”依然清晰,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这是一道新难题。不同价值观和话语体系之下的公共利益并不完全一样,不同社会阶层眼中的公共利益更时常相互抵牾,需要我们深入中国社会肌理,从国情出发,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这样一个时代,理性、良知和责任,依旧是最稀缺的价值,但只有这些,已经远不足以为我们的读者以及这个国家提供最有营养的文字。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地自我学习,宽容地对待各种观念,学习让我们不断修正自己那些固有的偏见, 而伟大文明的延续则全赖对新事物宽容的胸怀,允许其自由发展而带给古老民族以推陈出新、薪火相递的活力。
我们尊重那些真诚的信仰者,尊重那些基于中国立场的、为这个国家的未来筹谋改革的一切努力。因为和百余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一脉相承,我们希望看到这个国家顺利地实现现代化转型,并愿意为之鼓与呼。对于现代化的追求,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坎坷和夭折。
作为新闻人,我们的记者常年奔走于社会的底层,我们深知,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只有真正保障社会中弱者和底层的权益,才能保障现代化进程的合理性和道义上的合法性。
我们从不放弃思考中国繁荣的真正动力,但我们也从不会站在远处,漠视个体的价值。
和这个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挑战的社会一样,作为一个市场化的传媒机构,今天的《南风窗》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更多的不是来自于体制的约束,也不来自于资本的侵蚀,而源于时代的变迁。
当传播技术日益丰富,当严肃的论说时常被淹没在信息垃圾的海洋中,我们也开始听到一些怀疑: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南风窗》对严肃命题的叙述,还会有人喜欢吗?严谨而刻板的表达方式,会不会让更年轻的读者远离?
我们始终坚信,新媒体的时代,理性平和的话语方式,依旧有着众多受众。“冷静的力量,同样让人热血沸腾。”《南风窗》逐年增高的发行数字,更是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信心。
作为一个传播机构,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度,但技术与价值之间的平衡却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为了追求更大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我们要在多大程度上妥协又不至于影响我们对价值的苛求?
毫无疑问,更加专业的传播技术、更加丰富的传播形态,会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南风窗》将一如既往为那些有理想的写作者提供一个最宽容的平台,凝结这个时代的智慧,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和思想。同时,我们更会努力把杂志办得更具深度、更具可读性,赏心,而且悦目。
面对现实,人们常感无奈;回顾历史,却清晰可见中国向现代国家迈进的脚步,虽有曲折,终导正轨。作为这个时代的写作者,我们心力憔悴,却又满怀热情。
风从南方来。《南风窗》生于广州,长于中国,26年生生不息,这个时代毫不吝惜地给予我们善意的滋养。我们自身就是中国社会进步、开放、包容的受益者。和所有热爱这个国家的人们一样,我们对身处的这个时代不失温情和敬意,对美好生活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