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教师深山教书38年 用扁担为学生挑生活学习用品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
2011年09月07日16:17

  教书育人的坚定

  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家”,他便如春燕啄泥般打造了温馨家园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还在山上放牛。

  1973年,达佑教学点成立。领导找到全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周宏军,说:“你来教娃仔读书吧!”

  周宏军果断地说:“行!”

  从此,他成了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当时月工资仅9元钱。

  如果仅为这点钱,周宏军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山里娃的求知愿望传达给他的神圣使命。

  “孩子们升学走出大山,或是在乡里做买卖,会计算了,他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周宏军说,“这时,我就感觉特别幸福,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因为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知识。”

  教了13年后,原来的校舍越来越烂,缺门少窗,四面透风,雨水、雪水浸润了教室里长短不一的桌椅板凳,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学生在寒风中哆嗦,有的人也开始动摇了……

  怎么办?

  虽为代课老师,但责任一样在肩。周宏军说:“不能让孩子又回到山上放牛啊!”

  周宏军是大山里的人,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山村面貌的道理。

  于是,1986年夏,他带领村民和孩子边上课边建校。

  学校选址在半山腰上,运材料格外困难,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近一半是周宏军挑回来的。

  因为群众筹的钱不够,他卖了家里一头100多公斤的年猪,付了木工师傅的工钱。

  木工师傅走了,学校却只建成一个空架子,门窗没装,屋顶没盖瓦片,桌椅板凳、操场一样都没有。

  周宏军起早贪黑,忙碌起来。每天放学,他抄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刮草地,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到天黑。

  那年暑假,48天,周宏军有40天是在学校度过的。

  3年后,一座两层4间教室的木房教学楼终于建成,学生又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

  笑对困难的坚毅

  如果说一根扁担重千钧,它承载的是人民教师对山里娃的爱与责任

  38年来,周宏军一身3份工:教师、维修工、挑山工。

  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学生的各种物品,他去挑……当孩子们像鸟儿一样飞出大山,他的心情就像阳光般灿烂。

  一次,周宏军去40公里外的汪洞乡挑30多公斤重的教材和粮食。半路,暴雨骤降,他用惟一一张塑料布把教材裹得严严实实,自己的粮食却只摘几张树叶遮盖。

  回到学校,米袋底渗出乳白色的米水,书还是干的。

  每年开春,山风大作,屋顶的瓦片被吹走了,他就自己爬上房顶去修。家长们劝说:“你年纪大了,又有病,请人修吧!”

  周宏军说:“请人一天几十元,舍不得啊!再说,几十年都这样干,习惯了。”

  2009年,柳州市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周宏军的肩膀更不能闲了,除了平时挑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周末都要到同练乡挑免费午餐的原料。

  去年11月,一个周末,雪下了一尺厚,周宏军挑午餐途中,路面实在太滑,双手冻僵了,鞋上裹了厚厚的雪,重如千斤,实在抬不起双脚,他就找树藤把鞋绑着当防滑齿轮,再把袋子穿两个洞,用绳子背,走到险要地带,只好摸爬着过去……

  那天,他就这样在雪地里“走”了5个多小时。

  由于常年在山里挑东西赶路,周宏军很少吃上几口热饭,路边的露水,时常湿透双脚,他因此患上了风湿病。

  一天,周宏军早早起床,扒了几口冷饭,就赶去挑学生的免费午餐。早上天气还暖和,一路顺利。然而,下午突然变冷,他风湿病发作,脚疼得无法行走。

  硬着头皮,周宏军挑上担子艰难前行,走不动,揉一揉,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去时3小时的路,回程走了6小时。

  多少甘苦,自在不言中。周宏军摸摸双肩,腼腆地笑笑:“肩膀都挑起‘茧’了,不痛了。”

  清贫岗位的坚守

  如果说坚守岗位是一种心的历练,他在这历练中锻铸了最美的坚韧

  教学点不通公路不通电,虽然政府多方努力想解决,但因地理环境复杂,工程浩大,始终未能如愿。来过7位教师,由于环境恶劣,来一个走一个。

  2001年,学生减少至30人,最后一个外地教师终于还是走了。只有周宏军坚持着。

  周宏军要走不是没有机会。2006年,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调他到乡里,但他主动请求留下。“娃仔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遥远,不安全。”家长的顾虑,正是周宏军的担忧。

  “娃儿的前程,耽误不得!”周宏军说,“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谁还来啊?”

  于是,他咬紧牙关硬是扛起一切。

  现在,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分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再少,也要按规定开课。二年级上课时,四年级自习;四年级上课时,二年级自习……如此复式教学,忙得不亦乐乎。

  在周宏军心中,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从来不“旷课”,他说:“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

  虽在最偏最苦的学校任教,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的榜样。他的学生有4人考上重点中学,两人考上大学,他也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并被评为柳州市优秀乡村教师。

  清贫,是周宏军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几十年间,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那件穿了多年的墨绿色外衣,已被他反复洗得发白。

  几十年来,无论家里多么困难,他义务维修校舍,义务当“挑夫”,不拿一分报酬。

  周宏军家里,没一件像样的家具,住的是老父亲20多年前盖的木瓦房,饱经岁月,风雨飘摇。

  尽管已转正,但微薄的工资要养一大家子,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即便如此,周宏军从不吝啬资助别人,他领养过4名孤儿,助养了1名残疾儿童,其中一个孤儿已上大学而他自己,结婚多年却没生育一个孩子。

  一个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孩子的人,心中无私的爱便无处不在。

  学生上学,要经过4座独木桥,桥下河流波涛汹涌,险象环生。每逢山涧涨水,周宏军都要到桥头,把孩子一个一个背过桥。

  隔三差五,他就去检查木桥牢不牢固,常在桥上加钉子、换木板,为了孩子的安全,他慎之又慎。

  对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周宏军用自己的工资垫上,还帮他们买作业簿、草稿纸;若学生生病,他就变成了慈祥的“母亲”。

  如今,学生越来越少,“嵌”在半山腰上的校舍,也已摇摇欲坠;仅有的半个篮球场,一根歪栏杆上,“挂”着歪歪斜斜的球筐……师生6人,稀稀疏疏的欢笑声、读书声,从这里传出,越过崇山峻岭,在大山间回荡。

  退休在即。望着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教学点,周宏军感慨万千。他说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在退休前,学校有一面五星红旗,为孩子们真正升一次像样的国旗,唱一次有奏乐的国歌,做一次有音乐的广播体操……

  今报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覃启祥 文/图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朱鹏英)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