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科研经费60%流失 科研分配行政化为大弊端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9月08日09:22
  中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科研经费顾名思义应该专门用于科研项目开发和建设,但是现实中,科研经费却成了腐败的温床。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我们不禁要问,科研经费黑洞如此之大最根本症结在哪?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对此作出评论。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科研经费现在已经成了科研人员和教师灰色收入的唯一来源,科研经费滋生的腐败成了无人不知、但却无人监管的巨大漏洞。

  刘澄:科研经费无论从申请、使用、解体各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现在很多科研知识分子已经把科研经费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只要把经费给他,这就是他的收入,具体怎么支配国家没权过问。他已经赚了这笔钱了,余下一步主要是怎么把这笔钱从学校或科研院所的账下报出来。

  即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同时要把最大的把钱花出去。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把脑筋全部用在怎么提高科研使用效率,关键是最难的变成花钱了,这是非常滑稽的东西。

  主持人:行政主导资源科研配置,有观点说,这个词是造成科研经费腐败的根源。

  刘澄:巨额的科研经费怎么分,有两个方法,一是按学术圈内学术成就、学术信誉分配。另外一种,由行政官员指导分配、组织分配,所以叫行政指导科研经费的配置。

  主持人: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弊端在哪?

  刘澄:我们的行政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各级科研主管部门,教育部、科技部以及相应各部委,但是科研经费怎么分配,由大大小小不同的衙门、官僚机构,或者不同的处长、区长、知识分子申请课题时候要围着这些行政机构转,投其所好或刻意结交,导致凡是不愿意结交的知识分子或没有行政职务的知识分子排挤在科研经费分配圈之外。

  这种分配体制极大挫伤科研分子积极性,最大反应为科研分配行政化。首先做为行政机关,有具体对外负责分配,分配时也要美其名曰提高分配科学性,找一些专家。但是他找的专家都离行政圈最近的专家,可能找校长、所长、院长当专家,现在高校最富有的是具有行政职务的科学家。

  主持人:科研工作有不可预测性,需要随机应变,所以预算不可能做的过细。香港,政府拨款只对人事,实验室日常开支以及会议经费三个大项的经费来设一个界线,如果有突破才需要事先申请批准,这些好的模式适合现在目前的现状来借鉴吗?

  刘澄:我觉得这个模式非常好,也是现在很多教授、科研院所渴望的,它的分配优点,一是,每个学者是学术声誉做担保,可以申请第一笔钱,但申请完后,如果拿不出相应成果可能就没有了,所以每个人非常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

  另外,完全靠学术声誉来做,国家对科研经费审查也没有那么细,也不用几项几项去发稿,完全靠自己做,但是自律精神非常重要。中国审查制度比它多,但是很重要由于各种措施来规避这种制度,使很多制度形同虚设。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