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张璐) 修缮100余处文保单位文物建筑、建设2至3个大型文创产业功能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60%以上的城市社区、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率达到20%以上……昨天,首都之窗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一串串鲜活的数字、一项项具体可衡量的指标,展示了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建设的新图景。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5%
在《规划》的3个总体目标中,“率先形成较为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是第一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市将在就业、保障房、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
“入托难”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规划》提出,今后五年,本市将新建及改扩建600所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
注册志愿者保持在200万人以上
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指出,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到“十二五”期末,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率达到20%以上,注册志愿者保持在200万人以上。将通过各种方式维护来京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增强来京务工人员对北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六成社区拥有“一刻钟服务圈”
今后5年,越来越多的社区将享受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服务。《规划》称,在10大类60项服务的基础上,今后5年要适时拓展和增加服务项目,推动社会服务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加快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十二五”期间覆盖60%以上的城市社区。《规划》还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标准”,帮助14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
重要文物建筑修缮百余处
北京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规范“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修缮十三陵裕陵、圆明园正觉寺、颐和园四大部洲等1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文物建筑,启动北海万佛楼大佛殿、香山昭庙、颐和园须弥灵境遗址的复建保护。不断扩大全市历史文物的开放场所,力争使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到60%。
《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完成北京奥运博物馆建设、北京档案馆、徐悲鸿纪念馆、老舍纪念馆等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到“十二五”期末,本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60座,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文创产业集聚区将实施整合
目前,本市共有“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音乐创意产业园”等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实施整合。《规划》提出,引导北京高端产业功能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2至3个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国家文化创新示范基地。
《规划》描绘了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成为首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马上就访
委员建言文保
“要动土,先考古”
文保工作一直是市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去年,市政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案》;今年,市政协再次推出《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这两项报告,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都是主要参与者。“要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就必须更加重视本国的、本民族的遗产保护。”对新公布的人文北京规划,宋大川表示,这个规划把文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人文北京”的建设能从源头做起,而文保也恰恰是建设“人文北京”和“世界城市”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他特别期待北京能进一步充分保护地下文物,并建议尽快将考古挖掘设定为工程建设的前置条件,“要动土,先考古”。
晨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