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911”十周年 > “911”十周年消息

纽约人热议9-11:伤痛记忆难以抹去 生活更有爱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09月11日02:38
纽约人热议9·11
纽约人热议9·11
纽约人热议9·11
朱迪
纽约人热议9·11
张世欣
纽约人热议9·11
加布多尔
纽约人热议9·11
米德·穆万·乌丁
纽约人热议9·11
史蒂夫
纽约人热议9·11
凯西
纽约人热议9·11
埃莱克斯
纽约人热议9·11
莫琳
纽约人热议9·11
世贸遗址工地。
纽约人热议9·11
白宫附近警力加强。
纽约人热议9·11
2011年9月,本报记者吕云在世贸遗址中心外围采访。
2011年9月,本报记者彭玉磊在世贸遗址中心外围采访。

  2011年9月,本报记者彭玉磊在世贸遗址中心外围采访。

  当地时间9月10日早上7时30分到8时30分,记者在安保措施严密的世贸中心工地附近随机采访了10位纽约路人,请他们谈谈对“9·11”的感受,评价纽约最近的安保状况。

  即便是在“9·11”10周年纪念日前一天、政府多次发出恐怖袭击威胁警告的情形下,纽约居民们都显得很放松。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没有过多的戒备心,除了一名纽约女记者婉拒了本报的采访外,其他人都很友好很合作。接受采访的这10位纽约居民大都感觉纽约很安全,不担心恐怖袭击,因为毕竟人生需要继续前行,“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专题策划:李婉芬 黄卓坚

  专题统筹:骆贵卿

  专题文图:彭玉磊 吕云 (除署名外)

  职业:护工

  来自:孟加拉国

  来纽约时间:40年

  正在进行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9·11”当天,世贸大楼遇袭后的情景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哭着回到布鲁克林的家中,简直太恐怖了。10年了,我心里还是有阴影,但是,人生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职业:银行业

  来自:纽约上州

  来纽约时间:26年

  正在进行时:骑单车锻炼

  纽约很安全,我不害怕什么恐怖袭击。今天警察是多一点,不过,“9·11”后每逢节日像感恩节、圣诞节什么的,街上的人群多的时候,警察就会多起来。10年了,“9·11”还是没法回避的记忆。

  职业:凤凰卫视常驻纽约记者

  来自:中国台湾

  来纽约时间:10年

  正在进行时:刚做完连线休息

  我感觉纽约大体安全,反恐措施做得很好。但是你永远不知道恐怖分子会什么时候发动袭击。像现在这么多警察巡逻的状况,也不是第一次才有,平常也会看到。

  职业:餐馆外卖员

  来自:墨西哥

  来纽约时间:5年

  正在进行时:骑单车送外卖的路上

  加布多尔来纽约5年了,但是英语不灵光,除了能回答我们他的工作是外卖递送员、他感觉纽约很安全外,其他问题, 似乎都听不懂,抱歉地摇头。

  职业:的士司机

  来自:孟加拉国

  来纽约时间:两年

  正在进行时:驾驶纽约黄的等绿灯

  我是“9·11”之后才来纽约的,很喜欢纽约,感觉纽约很安全。我不喜欢看到恐怖袭击。现在街头到处都是警察,我喜欢最近纽约市采取的安保措施,让我感觉很安全。

  职业:律师

  来自:美国新泽西州

  来纽约时间:32年

  正在进行时:骑单车锻炼

  无论经历了多么残酷的事情,人们还得继续前行,回到正常轨道。“9·11”发生后,大家空前团结起来。我觉得,“9·11”激发了人们内心美好的东西,让人更乐于助人。

  职业:交通管理员

  来自:纽约州长岛

  来纽约时间:25年

  正在进行时:在“9·11”纪念馆附近维持交通

  我在纽约当过20年警察。“9·11”发生时我还是警察,参加了救援行动,那种经历太可怕了。我知道可能有恐怖分子潜入美国的事。该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吧。

  职业:医学研究

  来自:美国华盛顿

  来纽约时间:5年

  正在进行时:去往一个艺术展的路上

  我感觉纽约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过,这么多警察云集在这里,我感觉这样的安保措施像在作秀,吓吓普通人而已。我会以特别的方式纪念“9·11”,我现在就是去参观一个有关“9·11”照片展的路上。

  职业:街头小贩

  来自:土耳其

  来纽约时间:2年

  正在进行时:水果档准备开张

  我在美国出生,在土耳其长大,两年前才来到纽约。“9·11”事件让我感到很难过,恐怖分子的行为让我觉得恶心。在美国生活,我没感受到因为我是穆斯林人就歧视我。

  职业:金融业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

  来纽约时间:4个月

  正在进行时:边听MP3边锻炼的路上

  我是华人,父母来自四川重庆。我5月份刚从耶鲁大学毕业来纽约工作。我感觉纽约很安全,比耶鲁大学要安全。我不担心恐怖袭击,但是我父母有点担心我。

  开篇语

  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回顾10年历程,美国乃至全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是“疲惫的10年”。“9·11”事件打开了美国的“复仇之剑”,美国从此踏上“不归之路”。10年来,恐怖袭击此消彼长。“美国式”反恐,看似一路凯歌,实则击而不退。反恐与恐怖之战,恰似“大象与地鼠”之斗看似力大无比、难以撼动的大象,实则步伐蹒跚、反应迟缓;看似劣势明显、渺小虚弱的地鼠,实则嗅觉敏锐、来影无踪。结果就是,美国“大象”疲惫,美国民众深患“反恐疲劳症”。“10年追杀”迷局并未破解,没有人知道哪里是恐怖袭击的下一个战场。

  这是“分裂的10年”。“9·11”发生后,美国人凝聚成了一股绳,团结体现在文化、经济、政坛等各个层面。阿富汗战争让前总统小布什的支持率一度高达90%。但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深陷泥潭,美国社会、政坛开始分裂。原本竞选筹码的“反恐”大旗,成为共和党甩不掉的包袱,美国社会日趋分化。

  这是“纠结的10年”。10年战争所收获的,似乎不是盼望的和平与民主。为了反恐,安全一度超越自由、超越尊严。曾几何时,一位5岁小女孩被安检人员的贴身检查吓哭,轮椅上90岁老妪被迫脱下老年尿布。追忆10年,美国如今纠结的是:为3000人复仇,代价是再付出6000名美兵生命,到底是否值得?10年反恐是捍卫还是动摇了美国引以为傲的“人权、自由、民主”的基石?

  这是“噩梦的10年”。回首10年,两场战争造成的血淋淋的死亡数字,不得不让人触目惊心。据美国学者最保守估计,美军反恐战争总共造成22.5万人的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平民。10年来,两场战争毁掉了“一代人的童年”,谁该为这些长大成人、失去亲人、失去和平的年轻人负责?美国所播种下的,到底是民主和平?还是新仇恨之源?

  (毛玉西)

  重兵把守

  世贸遗址

  9月10日早晨,记者来到世贸中心遗址外围。作为10周年纪念的重要地点,世贸中心的“9·11”纪念馆9月11日开放当天只针对遇难者家属开放,家属需要持有身份证件和政府发放的邀请函才能进入,一函只准一人入内,不少非遇难者直系亲属的家人也都无法进入纪念馆哀悼。纽约警方还将于“9·11”十周年纪念日期间封锁世贸中心遗址及其附近几个街区,遗址附近的高楼楼顶上将布置狙击手。

  除了遗址附近被“冰封”,纽约警方还决定在地铁加派警员进行巡逻,因为纽约地铁一直被认为是最易受到攻击的潜在目标。这几日,在一些多条地铁线路交会的站点,记者都看到有警员在入口处巡逻。

  9月2日,记者在前往世贸中心遗址附近一幢大楼采访时,在进入时被门卫要求登记姓名、所属单位和入内时间。门卫表示,在“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前,“哪里会有人管你?只管进去就是了”,但是现在,他们必须提高警惕,盯紧每一位陌生的访客。

  纪念馆

  明天开放

  虽然“9·11”纪念馆要等到9月12日才能正式向公众开放(9月11日当天只对遇难者家属开放),但这几天前往世贸中心遗址附近的游客明显增多。人们必到之地包括位于世贸中心遗址西南侧的“悼念WTC游客中心”和纽约消防局Engine10/Ladder10消防队的外围。

  展出遗物

  记者在“悼念WTC游客中心”门外看到,许多游客在排队等待入内参观。这是一个由遇难消防员家属自发创建的展览馆,里面除了播放一些有关“9·11”的宣传片以外,还展出许多遇难者的生前照片和遗物,这些全都是遇难者家属自愿送至此处展览的。例如,救人英雄曾喆此前留在家中的急救包就被其母岑娇娴送到了这个游客中心里。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世贸中心的钢筋残骸、遇难消防员的安全帽、遇难者生前穿的皮鞋等等。所有参观者都肃穆而专注,静静地看着录像和展品,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聊天或者嬉笑。

  美国媒体

  高度聚焦

  除了在纽约世贸遗址及五角大楼举行的悼念活动外,美国白宫日前已经决定将低调处理“9·11”事件十周年纪念事宜。但是,美国民间及媒体都在以各种展览、纪录片、系列片等多种形式纪念“9·11”事件十周年。

  记者刚刚到达美国就注意到,包括NBC、ABC在内的美国广播电视媒体开始对“9·11”十周年进行专题报道,邀请受害者家属到演播室专访。

  《时代》周刊最近一个月内有两期的封面报道都跟“9·11”有关,8月29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讲述了5名从阿富汗或伊拉克战场返回的老兵如何过上新生活的故事,9月19日(提前出版)则以《超越"9·11"》为题,用整本杂志的篇幅进行回顾和反思。《新闻周刊》以《恢复力》为题,对反恐、国土安全、“9·11”英雄的故事等进行深度报道。《纽约时报》则每天都会推出与“9·11”相关的专题报道。

  安保工作

  外松内紧

  记者一行从美国西岸的洛杉矶入境,历经两次美国内陆转机到达华盛顿。在机场入境和登机安检的时候,记者发现,检查确实严格,但现场气氛并不像想象中紧张,一切都有序进行。

  安检“区别对待”

  自2004年起,美国政府规定,凡年龄介于14岁到80岁的美国签证申请人都必须在申请签证时留下指纹,同时在持签证入境时接受两手食指指纹扫描及数字拍照,供检查证照的关员核对。2007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又将两手食指指纹扩大为双手十指的扫描。

  记者在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领取签证时,也毫无例外地进行了十指扫描。不过在入境美国时,海关官员在问完记者相关问题后,只核对了记者左手的指纹,就拍照放行了。但是排在记者前面的一位肤色较深的中东籍男子却连续三次被叫去回答问题,却又三次被遣回入境队伍旁边等候。对于这样的“区别对待”,记者询问海关人员后得到的回答是:这个人背景比较可疑,需要谨慎处理。在记者离开美国海关时,该名男子仍然未获入境许可。

  措施有所放松

  在到美国前,记者了解到,登机前安检时,每个人都需要经过身体扫描机进行透视扫描。但是,到达美国机场后,经记者观察,极少有乘客“享受”到这一“待遇”。至于记者随身携带的行李,只需过一次X光扫描机器,这看起来比一些欧洲国家要求每一个皮包都必须开箱检查的规定还要松一些。

  对于这些看似不甚严格的检查,明尼安纳波利斯机场的安保人员表示,他们引进了许多新的安检设备,因此检查虽然严格了,但并不会给旅客造成太多不便。而美国前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和纽约市一名警察对记者给出的答案则有些相似,“安保部门知道自己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哪些人”,因此其他普通游客可能不会感觉到安保跟过去有太多不同。

  纽约华埠

  遭遇“诈弹”

  纽约市布鲁克林警察局的便衣探员Michael已经在警队服役超过16年,他向记者表示,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他尚未获得晋升,仍然是需着制服的警员,为了应对这场令人震惊的自杀式恐怖袭击,他和同事们两三天都没有合眼、一个月内都没有回家睡过完整的一觉。那种可怕的场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

  Michael说,经历了“9·11”之后,他需要保持比过去高得多的警觉性。在过去,他只会关注持枪者,而现在他会对周围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保持警觉,每次到火车上、餐馆里都会先看一看有什么可疑情况,那些无人认领的背包,则更是疑点中的疑点。

  这种警觉性,从他与记者见面时的情形就可见一斑。我们通过熟人介绍,与Michael约在我们下榻的酒店中见面。这家酒店就位于Michael的辖区内,但是他进入房间时先是将整个屋子打量了一遍才落座。我们递上的水他也没有喝,直到随着话题的深入,我们才感觉到他逐渐撤去了戒备心,开始小口小口地喝水,最后采访完以后,他才将身上的对讲机、佩枪和手铐等展示给我们看。

  8月29日,纽约华埠茂比利街靠近哥伦布公园的人行道出现一个黑色拉杆行李箱,有民众怀疑箱内有炸弹而报警,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

  十年后 “回不去的纽约”

  8月28日,作为《广州日报》“9·11十周年”特派报道组的记者,我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 这也是我2001年8月27日作为当年暨南大学交流学生抵达纽约阔别10年后,再次抵达纽约。

  10年后的这次旅程在一开始就饱经波折,飞往纽约的航班因为飓风“艾琳”而被取消,我们经由洛杉矶-明尼安纳波利斯-华盛顿辗转前往纽约。

  从抵达纽约的那一刻起,我就忍不住回忆起2001年9月9日的那一天,热情的美国朋友开车带我这个20岁交流生游览曼哈顿,在经过曼哈顿下城区时,她指了指右边窗外说:“这就是著名的世贸中心"双子塔"。”我好奇地朝窗外仰视那110层高的世贸双塔,仍然难以看到她的顶端。朋友还承诺说下周再带我们去实地爬世贸的顶楼。

  但就在两天后,双子塔在全世界的眼中轰然倒塌了。那扬起的黑色烟尘盖住了半边天空,化学和尸臭混杂的气味在哈德逊河对岸都能闻得到。

  与十年前初赴美国的忐忑不同,这次作为一名记者的我却显得有些心急,急着想去看看:阔别了10年的纽约是否还是老样子?3000多个破碎家庭的伤痛是否已经愈合?压在美国人心头的那股阴霾是否已经散去?

  在曼哈顿,在布鲁克林,在皇后区……我慢慢地聆听,仔细地记录,用心去感受。这个大都市表面上似乎已经恢复了平静,就连不少遇难者家属都可以平静地跟我聊起10年前的那场浩劫。但我分明能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敏感和脆弱。我发现纽约已经回不去了,美国已经回不去了。

  而我也回不去10年前那个满怀新奇,还带些莫名恐惧的20岁的大学生了。我人生中最好的10年竟然头尾都身处纽约。十年,我从一个年轻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日趋成熟的媒体人,10年后的我站在熙熙攘攘的曼哈顿街头,感觉恍如隔世。

  我再次抬头仰望那已没有双子塔矗立的天际,低下头默默祈祷逝去的生命得到安息、祈盼这世界充满爱、充满和平。

  (彭玉磊)
(责任编辑:UN019)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