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美国生活
危机中的星巴克
上世纪70年代初,深陷石油危机的美国西雅图街头一派萧条。在那个风声鹤唳的黑色时代,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波音公司宣布大裁员,十万雇员中六成工作不保,许多生活在国会山附近社区的居民被迫背井离乡。西雅图飞机场附近的高速公路上竖着一块揶揄这不幸世道的广告牌---“最后一个离开西雅图的人,请关上灯。”
一个人叫舒尔茨的年轻人留了下来。从小生活在布鲁克林卡西纳贫民区的他不仅为西雅图点亮了一盏灯,更为那里增添了一抹咖啡香。“只有经济衰退了,人们才有心思坐下来喝杯咖啡,发展一下邻里情谊。”30多年间,星巴克在全世界遍地开花,超过万家连锁店宣告了星巴克咖啡王国的崛起。
星巴克指数:美国《商业周刊》专栏作家丹尼尔·葛洛斯曾提出一套堪比“巨无霸指数”的另类理论---一个国家、尤其是该国金融中心的星巴克咖啡店数量越多,该国受到金融风暴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今日,金融危机再度造访,这杯影响了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咖啡也不得不面对上市16年以来首度亏损的命运。对于星巴克的信徒来说,即使是在4美元一杯的普通咖啡面前,也得精打细算一番。为了扭转局面,星巴克及时推出了早间优惠套餐和新产品速溶咖啡,试图召唤回那些在家自制咖啡的人们。
危机中的旧货
在百货和零售业亏损、倒闭之时,二手商店、物美价廉的大型超市和打折商店却捷报频传。甲之垃圾,乙之瑰宝,以低廉的价格可以淘到他人不需要,但档次和质量不低的商品。这种省钱又充满趣味的购物模式备受年轻人喜爱,美国各地二手店生意前所未有的兴旺起来。购物观念的改变使越来越多的人比起十年前更能接受购买旧货,旧货店巨头Goodwill今年前4个月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0%。
随着买卖和交换旧物队伍的不断壮大,交易的地点也从商店、住宅延伸到了美国家庭的车库和前院中。其实车库交易在美国早有历史,每到周末,社区里的居民将自己家中闲置的物品搬出来集中售卖。“车库交易”并非只在车库中,像前院、后院、车道等平时容易被忽视的区域都被利用起来了。业主不仅可以清理掉弃之不用的物品,也能为家庭增加一些额外收入,不失为两全之策。
危机中的食谱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廉价的午餐肉晋升为家庭餐桌上唯一的荤菜,2.4美元一罐的价格连普通牛排的一半都不到,其销售状况也成为了日后判断经济好坏的指标之一。眼下经济风暴又来了,被冷落了几十年的午餐肉东山再起,近几个月来销量急速上升。
无论在什么时代,一日三餐都是日常消费的重中之重,影响着人们的体重和生活质量,光食午餐肉当然不是解决之道。眼下,一部分人以省时省事又省钱的垃圾快餐果腹,另一部分人则重新打开了家里的炉灶,自己开伙煮饭。根据统计,在美国学做菜的短期烹饪课程人数疯狂增加了325%。连“家政女王”Martha Stewart也在她日播的电视节目中新增了“省钱秘诀”的板块,“来帮助观众们度过全球经济的艰难时刻”。某美食杂志总编表示:“人们需要被安慰,奢侈的食物安慰不了人,只有妈妈的味道才让人觉得温暖。”
Clara Cannucciari是美国一位94岁的普通老人,在网络上几乎一夜成名。大萧条时期Clara全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之中,父亲失业,她仅靠做裁缝赚来的两美元周薪维持全家生活。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Clara利用简单廉价的食材炮制健康美食。日积月累,她自创了多款“大萧条食谱”。
身为电影制作人的孙子见祖母厨艺了得,便将她的家庭料理短片放上Youtube。在经济危机的推波助澜之下,“大萧条食谱”大受欢迎,点击率超过百万次。Clara多用土豆和面包食材,简单几个步骤,制作出各种丰富的美食。Clara说:“我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危机中的货币
早在大萧条时期,美国许多地方政府就以一种名为Scrip的临时凭证代替货币向员工发粮。没想到,70年后的今天,这种货币再次还魂,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印刷或复兴自己的地方货币:马萨堵塞州西部Berkshires地区的Berkshires,北卡罗来纳州匹兹柏洛的Plenty,底特律创造了充满着希望寓意的Cheers⋯⋯据估计,全美目前共有超过75种社区货币。
社区货币的运行模式与我们熟悉的消费券有些类似:企业和个人组成印刷货币的网络,顾客以折扣价格(例如90至95美分买1美元)购买这些货币,然后以面值全额在接受这些代币的商店消费购物。这种货币不仅包含着具有抚慰人心作用的“折扣”因素,更重要的是,那些由于顾客减少开销而遭受损失的本地商户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实际的收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