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9月15日电(记者 冯国)兵马俑因农民打井而“横空出世”,现代化地铁的大规模建设能否避免伤害古都西安的文物?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了,西安地铁的建设者们提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古都西安首条地铁不仅“洞穿”了汉唐长安城,更成功“洞穿”重重文物保护关,让华夏文明的古都正式迈进地铁时代。
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说,西安地面名胜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极为丰富。在地铁线网的规划中,西安主动避开所有大型遗址保护区;在首条地铁二号线的规划与建设中,西安地铁可谓“洞穿”重重文物保护关,譬如为避让地下8米深的“文化层”、降低震动对文物的影响,线路的纵断面设计结构一般在地下12米以下。
西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时1100余年的十三朝古都,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辖区内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承载着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西安古城墙也保存着中国人深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烙印。
西安市地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东山说,地铁建设是否对地下文物遗址产生破坏,施工中的地面变形沉降会否对地上历史建筑造成损害,长期运营震动又能产生多大影响,施工过程如何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等诸多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西安地铁的设计、建设、施工单位面前。处理好地铁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更是政府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
实际上,西安如何成功迈进地铁时代一直备受关注。2006年9月,西安地铁规划先期经文物部门审核后,国家发改委才报请国务院同意后予以批复。2007年又批复了20多公里的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程初步设计。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西安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现仍保存较完整的城墙、城楼箭楼、钟鼓楼等地上历史建筑。西安市规划建设的六条地铁线路,其中有四条地铁线(含二号线)下穿西安古城区,文物保护的压力非常大。
为实现文物保护的最优化,在地铁建设过程中,文物部门通过和建设单位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确定了“促发展,重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加快城市地铁建设,确保文物安全优先”的工作原则。同时达成共识:西安地铁建设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铁建设也对发展新区、降低城市中心密度,减少中心古城街区扩展道路规模,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着突出贡献。
赵荣说,西安地铁二号线2007年启动建设时,国家还未颁布制定有关古建筑、古遗址的沉降变形、震动控制标准规范,只能结合国内外地铁穿越类似建(构)筑物地面变形控制资料,以及科研专题研究报告的成果,经大量调研、模拟计算和实地试验,综合确定地铁施工中文物建筑沉降变形限值。
除了总体控制,西安地铁二号线建设中,还针对地铁下穿文物建筑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程保护技术措施,主要有线路绕行、加大深埋,盾构施工、控制沉降,无缝接轨等。
陈东山说,根据西安地区古文化层埋藏深度,地铁全线区间隧道均穿行于现地面下10~15米,尽可能减少对古文化层造成的破坏。譬如明代钟楼位于西安市商业繁华中心区域,由于周边建筑物的限制,二号线最大限度远离钟楼,左右线分别距钟楼基座为15.7米、15.4米,东西两侧通过,埋深12米。南北城门线路避开城楼、箭楼及瓮城区域,由两侧城墙门洞中间正穿,隧道埋深18.5米。地铁线路上尽量远离钟楼基座及城墙南北门的变形敏感区,采取双向绕行(非直接下穿),尽量加大埋深,以降低影响。
为保护古建筑安全万无一失,对距钟楼基座周边5米和城墙瓮城边侧,采用139根直径一米的隔离桩及化学注浆法复合加固地基,地铁轨道更是采取无缝线路,道床采用减振效果最好、国际最先进的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道床,以减少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钟楼及城墙的影响。
陈东山说,西安地铁二号线建设,摸索出了一套盾构掘进施工适合西安黄土地层中的沉降规律、数据参数和减少对地面建(构)筑物影响的有效措施,为今后西安其他地铁线路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提供依据。
“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城市的文化坐标,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说,轨道交通将全面提升古都西安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地铁二号线成功“洞穿”千年古都西安,凝结着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可谓是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典范。
作者:冯国
(责任编辑:U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