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蒲岐的鲨鱼加工厂外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戒备也很森严。右上图: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一家鲨鱼加工企业松口:只准拍一张。右下图:一家鲨鱼加工企业内摆放着两只鲨鱼标本和系列产品。 |
小作坊的刀手在分解鱼头,熟练工一天能赚400元。 |
记者三探温州蒲岐鲨鱼村
压力巨大,鲨鱼加工企业一见拍照就紧张:“我们不专门捕鲨鱼,只是加工”
如果把时间倒退个把月,或许还没有多少人了解温州乐清市一个叫做蒲岐的边缘小镇。可一位妇女一手拎一个血淋淋鲨鱼头的画面让这个蒲岐鲨鱼村迅速“蹿红”网络。“残忍”、“血腥”等字眼让这个原本闭塞的小镇一下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批评声甚至谩骂声不断传来,这让当地企业和居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富人遍地、豪车满地的温州,蒲岐只能算是个穷地方。仅有的让他们感到骄傲的“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牌子一时间也似乎成了烫手的山芋。血腥的加工场面让蒲岐鲨鱼加工饱受争议,眼下小镇是什么情况?在众多人眼中,鲨鱼是应该受保护的,一个如此小的地方怎会成了全国的鲨鱼加工基地?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远赴蒲岐,想把最真实的鲨鱼加工情况原原本本地展示给公众。可没想到,当地人对记者来访的反应却出奇一致:惊吓、抗拒。话不愿意多说、照片坚决不让拍,“被骂死了”是记者听到的最多一句话。
采访中,蒲岐人觉着满腹委屈:正规做生意,为何招来如此骂声?他们的心情也很复杂,既担心祖传的营生被毁,却又无可奈何。
关上门、闭上嘴是他们唯一能做的……
A 记者探访 深陷舆论漩涡,当地企业一见拍照就紧张
第1次探访
一说采访,门卫直接“闭门谢客”
“蒲岐挺偏的,一进村就能闻到很浓的鱼腥味和血腥味。现在味道淡了,网上骂得太厉害了,没有人敢路边加工了。以前到处都是,现在都藏起来了,路边看不到了。”
当地出租车司机郑师傅
乘坐9月16日一大早的飞机,记者赶往温州,又乘坐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车,终于到了乐清市。“师傅 ,您知道蒲岐鲨鱼加工的地方怎么走吗?”记者询问出租车司机郑师傅。“蒲岐啊 ,那个血腥味很浓的地方,知道。”郑师傅说,蒲岐挺偏的,一进村就能闻到很浓的鱼腥味和血腥味。听说记者是从青岛过来采访的,郑师傅说,“现在味道淡了,网上骂得太厉害了,没有人敢路边加工了。以前到处都是,现在都藏起来了,路边看不到了。”
搭上郑师傅的车,记者一路赶往蒲岐镇鲨鱼村,走着走着就闻到一股很浓的鱼腥腐败的味道。一路上记者发现,沿途有很多水产品加工冷冻厂。而看到最多的还是路边频频出现的“鲨鱼宴”的广告,“这里的鲨鱼宴很有名的,每年都有不少人慕名过来吃鲨鱼的。”郑师傅说。
记者来到一家当地大型鲨鱼加工企业时已是下午3时多。敲了敲门,看门的师傅出来了,表明来意后,没想到这位师傅直接说,厂长不在,不会接受采访的。记者赶紧拿出了相关证件,而且说已经跟政府相关部门协商好了,就是过来了解一下鲨鱼加工的真实情况,能不能跟厂里的负责人联系一下?可该师傅直接来了一句,“没用的,不会接受采访的,这些天都被你们搞怕了。”说着,人进去就把门关了起来。
站在高处,透过外墙,记者看到厂里面工人正在加工,空地上晾晒着很多的鲨鱼肉,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胺”的味道。记者再次敲门,除了刚才的师傅,又出来一位工人,管事人的样子。“走吧,我们不会接受采访的。”
记者只能一遍遍耐心地表明来意,是要给公众一个真实情况的报道。软磨硬泡之下,该工人才稍微松口,不过他要求,必须乐清市政府渔业部门的领导打来电话,才可以进厂。幸亏记者早有联系,在给乐清市渔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打过电话以后,就往前门绕。
该工厂在一条河边上,绕到河边正门的时候记者看到了鲨鱼加工的画面,乍一看确实挺血腥的,一股股臭鱼的味道熏得记者干呕了好几次。不过,记者走进厂里却不见了负责人,好说歹说,门卫师傅终于眼神一示意,负责人在前面的楼上。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这个厂的负责人王经理。王经理很客气、连说抱歉,可不管记者怎么说,王经理就是不同意记者拍照,对于询问的问题,他说,没什么好讲的,能讲的网络上也都有了。“我们只是加工鱼的,只是种类不同,而且国家允许的,不是所有鲨鱼都保护的。可有些媒体歪曲事实,加上网络推波助澜,很多网友不理解,我们真是怕了。”
“宁可不宣传,最好不报道,我们希望安静下来。”到最后,王经理才“很无奈、很苛刻”地让记者拍了一张鱼翅最后加工的照片,不准拍人和衣服而且只一张。
城市信报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