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辛亥革命100周年 > 辛亥革命100周年消息

探访广州中山纪念堂:曾见证国共政治斗争(图)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9月21日09:37
1931年中山纪念堂竣工图景。
1931年中山纪念堂竣工图景。
为了凸显中国民族建筑形式,纪念堂除了体现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设计思想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山势地形,在序列上突破中国传统“前碑后堂”的形制,使整体建筑既显得气势雄伟,又错落有致。
  为了凸显中国民族建筑形式,纪念堂除了体现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设计思想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山势地形,在序列上突破中国传统“前碑后堂”的形制,使整体建筑既显得气势雄伟,又错落有致。
设计中山纪念堂的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
设计中山纪念堂的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

  从分裂到合作,从“接受总理遗嘱”到北伐战争

  纪念堂见证国共政治斗争

  百年辛亥百媒行·中山纪念堂

  百年潮 越秀山下念中山,百年革命求自由

  从越秀山顶的纪念碑俯瞰中山纪念堂,仿佛有长风从耳边呼啸而过。这风来自历史的深处,卷走落叶尘埃,只留下身边粗粝凝重的碑石,和眼前纪念堂那片湛蓝的琉璃瓦飞檐。

  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在时代的惊涛骇浪冲刷之下,凝结为屹立不动的形体。

  时间回到1925年3月12日,革命未竟,孙中山先生于北京恸逝。其时,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虽已结成革命同盟,但孙中山身后留下的却是扑朔迷离的棋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那是英雄与枭雄逐鹿的年代,那是希望与绝望共生的年代。从孙中山逝世的1925年,到“九一八”事变暴发的1931年,虽则中国时刻处于外患欺凌的艰难困窘,却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获得了短暂而脆弱的平静。

  正是在这个时期,广州作为反清起义的首义地、北伐革命的起源地、国民政府的成立地,是对于民国建立居功至伟的一座城市,也是国民革命的圣地。由国民党元老提议,几经曲折,中山纪念碑终于树立在越秀山巅,中山纪念堂终于拔起于越秀山脚。

  越秀山,南粤王城的所在,乃是古代广州城的起点;而于广州的现代历史上,越秀山再次成为一个原点。历史的巧合如此动魄惊心。

  1931年10月,正当国民党人仍在为中山纪念堂的落成弹冠相庆之时,他们心中一定有着深深的不安。就在一个月前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事变,进攻东北军。从那时候起,中国就开始了14年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独立战斗了整整4年,何其悲壮!

  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中山纪念堂也与人民共同受难。1938年6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纪念堂,当时曾把纪念堂的五角轰塌了一角。

  1945年,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在中山纪念堂代表广东侵华日军签署降书。又历4年内战,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在纪念碑至纪念堂的一脉上,延建了广州市人大、广州市政府。历史仿佛在暗示,由中国共产党继承的民主革命大统,终于取得胜利,成其圆满。

  如今,每天不知有多少人登上越秀山,登上中山纪念碑,在朗朗乾坤下,庄严诵读镌于碑上的《总理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铿锵有力,字正腔圆。

  回看身后苍茫大地,已换了新颜。

  辛亥风云

  孙中山出生地中山市,逝世地北京市,纪念地广州市,是缅怀中山先生的三大要地。位于广州市东风路的中山纪念堂,被称为中山精神的“建筑华表”。在游览参观这座雄伟庄严的建筑时,或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它诞生的前前后后,发生过多少故事,翻滚过多少狂澜。

  动议建堂“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以广州军政府大元帅和中华民国国民党总理的身份在北京与世长辞。国民党人痛失总理,举国上下为之悲恸,社会贤达与民间组织纷纷发表动议,建议政府采取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

  同年4月1日,国民党元老林森以“革命纪念委员会董事”名义致函当时的广东省省长胡汉民:建议在广州观音山(越秀山旧名)建立一座纪念碑,山下旧总统府原址规划为“中山公园”。胡汉民次日复函同意,“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并建议要“铸像筑亭,垂诸久远”。但当时政府无钱可拨,胡汉民建议树碑立像通过募捐筹资。

  原本经过中央党部议决的事情,政府应当从速办理才是,但由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高层陷入“接班人之争”和“路线之争”,建纪念碑和纪念堂之事在熙攘一时后,竟被搁置起来。

  孙中山在去世前没有指定接班人,只留下来三份遗嘱;即“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给苏联致函”。其中“国事遗嘱”云:“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在离世前的1924年1月,亲自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着重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通过了《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重新诠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建立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因此《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实际上是标志国共合作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显然,孙中山在生前是非常坚定地推动国共合作的。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