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将建立退出机制(图)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
2011年09月28日10:44
第三届非遗博览园之“巴中出嫁”。
第三届非遗博览园之“巴中出嫁”。
陕西“非遗”展厅一角
陕西“非遗”展厅一角

  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约1400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遗”的有35项,是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与保护名录上“非遗”数量“大跃进式”的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非遗申报过程中的很多大跃进现象:有些地方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把入选名录当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名录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选,就以为功成名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相应的保护,甚至被扔在一边。有的地方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保护。一些地方将非遗过度进行商业化、功利化的“开发”、“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走样,甚至面目全非。

  世易时移,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大多已被时代淘汰,个个落得濒临绝境,再经不起任何折腾。目前许多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活动,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些地方政府把劲儿都使到申报前,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后,地方政府的政绩完成了,就又是庆祝会,又是文化节的,具体的保护工作却被扔到一边。这种做法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指出,重申报、轻保护,甚至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如今在全国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专注于挖掘“非遗”的含金量,而非保护。保护“非遗”,当然是好事,但费解的是,那么多优秀的“非遗”项目还未进入国家级名单,而目前名单中,也还存在着作伪、良莠不齐等现象。此外,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危机。

  现象

  煎饼也“非遗”

  近日,山东临沂市蒙阴县一家煎饼企业呼吁为煎饼申报“非遗”,希望有一天临沂煎饼能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如果煎饼申报成功,那么盐水鸭、驴打滚等特色小吃也理应位列“非遗”名录。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表示,临沂煎饼“申遗”,让人想到了天津小吃。天津一下子报了三个,耳朵眼炸糕、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这样报不行。中国的小吃太多了,我们能报几千个小吃吗?具有全国影响的八大菜系都没有申报,怎么可能批准煎饼呢?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目前此类项目的申报整体混乱,已占到了申报总数的1/5,大有把“非遗”名录变成特色小吃大全的势头。

  为申“非遗”每年浪费3亿元

  每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只占申报项目总数的零头,为申报所造成的浪费高达数亿元。各地方申报项目必须准备文本和宣传短片。有的省份不会做文本,就花钱请人帮忙。15分钟的电视片需花费1万至十几万元。加上人工成本等,一个项目申报,全国平均花销不会少于10万元。去年申报了3600多项,“都是没评就做了宣传片的,如果事先考虑清楚的话,可能1000项都不到。”成功申报的只占其中15%。也就是说,浪费金额多达3亿元。

  有些小项目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很多地方都想上,但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收入目录。有的项目研究不够,稀里糊涂就申报了,有的省一个项目都未中选,浪费巨大。好多地方存在“多报就能多上”的心理。 (琳琅)

  专家言论

  别让“非遗”泡沫泛滥

  民俗学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向钱看”问题令人担忧。现在有些地方的泼水节天天泼,来一拨泼一拨,这么干挣钱,还有什么文化保护的意义。比如,拿非遗打造这个,打造那个,现在张飞故里在争,赵云故里在争,孙悟空"故里"也在争,孟姜女哭倒的长城还在争……这些做法让我们的“非遗”越来越受威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过节主要强调精神内涵,至于节日有什么经济效益那是附带来的。比如祭祖,不能说祭祖赚钱。我觉得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GDP化”都是很危险的倾向,要及早堵住,别让其泛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一些地方的申报工作轰轰烈烈,具体保护工作却难以落到实处。这说明地方政府并不清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也是缺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现在已有很多文化遗产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然而文化遗产一旦被发现、认定,就很容易陷入政绩化、产业化、同质化的怪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多种怪现状,一是文化遗产申报与地方官员政绩挂钩的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很多文化遗产被产业化,这其实也是一种“异化”。我们很多传统文化都是传统手工业性质,如果不按照原有的产业性质发展,而是作为文化资源去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就变质了。比如皮影、剪纸等等,原本是手工制作,现在为了赚钱变成用机器制作。农耕时代的手工文明变成了工业时代的机器文明。三是文化遗产进入市场后,还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失去自己的特色。(杨慧)

  新政

  中国“非遗”

  将建立退出机制

  新华社电 文化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国家级“非遗”名录将建立警告、退出机制。

  通知指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因保护不力或保护措施不当,导致项目存续状况恶化或出现严重问题的,一经查实,将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单位)和项目保护单位提出警告和限期整改要求。因整改不力,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的,将取消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收回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标牌。

  退出制度的推出,无疑将为盲目、片面的申报热降温,可以引导各地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要让申报者知道,只有首先把保护的实事做实、而且后续的保护措施确有保证之后,才可能有申报的底气,从而除去“申报热”中的泡沫,筑高入选的门槛。

  另一方面,只有通过退出制度的倒逼,才能让入选名录成为保护的开始,促使各地在“非遗”入选后,只会有加倍的压力,从而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护。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真正的保护。

  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琳琅) (来源:琳琅)
(责任编辑:UN60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