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劳教后,男友一连给她写了27封情书;这是重庆市女子劳教所里的第一桩婚姻
昨日上午9点40分,张兰(化名)走出了女子劳教所的大门。这是她近四个月以来第一次走出这道门。此时,面带红晕的张兰显得有些激动,因为她马上就要到沙坪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跟相恋三年的男友王化(化名)办理结婚证了。
因半年前参与一次酒后寻衅滋事,张兰接受处罚进了女子劳教所劳动改造一年时间。而相恋三年的男友不离不弃,坚持向她求婚。
上午10点,在沙区婚姻登记中心,张兰与王化这对特殊的新人,在女子劳教所民警和一分检女检察官护送下,领了结婚证。
昨日,沙坪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张兰女士与王化先生领到了结婚证书很高兴。 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王海 摄
现场
领证前,她化了点淡妆
故事
老板牵线,成就他们的异地恋
纵深
昨天见到张兰时,她留了一头短发,穿着深蓝色的劳教所服,这是女子劳教所的规定着装。
在等车的间隙,劳教所驻所检察室主任向红和检察官李雪静一直陪着张兰聊天。问及马上要领证结婚的心情,张兰腼腆地笑着:“很激动,确实没想到幸福的日子这么快就来了!”她说前一晚睡得很好,在出门之前还被批准化了点儿淡妆。
27封情书帮助她改造
张兰有过一次婚姻,并且还带着一个小男孩。现在孩子是跟着男友王化住。聊起王化,张兰一脸幸福的笑容:“进劳教所后,他给我写了27封信,都是情书。”这些信,张兰很多都能背出来,其中王化为她写的歌,张兰很顺溜地就念了出来。
向红介绍,张兰进劳教所后,因为王化的关心以及通信,内心很平静,表现得很好。
进了劳教所男友求婚
今年结婚领证,是张兰和王化早就商量好的。因这次事件,张兰进了劳教所,这婚期就成了问题。
但是,王化没有放弃张兰。张兰进劳教所后,王化就开始向张兰求婚。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张兰同意了。
为此,王化和张兰都向劳教所写了申请。向红介绍,最终大家认为,因为王化的介入,张兰改造相当好。“爱情是一种正面的力量,因此我们最终同意让他们在劳动改造期间结婚。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张兰改造。”
出去后做个善良的人
办完手续之后,两人一起走到了登记处的门外。看到门口的墙壁上有一个大大的喜字儿,大伙提议让新人在门口留个影。于是,在大家出谋划策下,两人用手合在一起比划了一个心形,笑得一脸灿烂。“到时候传一份给我,我挂到QQ空间嘛。”新郎王化一边摆着造型,一边问检察官要照片。
在回劳教所的路上,张兰突然流着泪对检察官向红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一定好好改造,出去以后,一定做一个善良的人。”
新郎王化是歇台子一家能源公司的副总,一直在重庆工作。而新娘张兰是重庆长寿人,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因为感情不和离了婚。张兰和前夫育有一子,离婚后儿子判给了张兰。
老板牵线,老乡爱上了老乡
说起张兰和王化的相识和相恋,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月老”张兰所在公司的老板。正是有了老板的热心牵线搭桥,这两人才走到了一起。
7年前,张兰来到广东打工,因踏实肯干,老板对她很赏识。当时,王化和张兰所在的公司在生意上有不少合作,见两人都单身又是老乡,老板决定把张兰和王化撮合到一起。
“见了一面后有一段时间没什么联系,后来他不太忙了,就开始主动打电话给我,当时我还觉得很奇怪。”回忆起当初男友追求自己的经过,张兰仍然印象深刻。
异地恋情,约定每天2个电话
王化在重庆,张兰在广州,异地相隔的距离并没有为两人的相恋增添压力。张兰说每天两个电话是他们的约定,晚上还可通过QQ进行视频聊天。
谈到异地恋面临的距离障碍,王化和张兰很自信:两个人之间互相信任就什么都不怕。“其实异地恋也不难,两人在一起就是要靠信任和理解,我对他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太了解了。”
相濡以沫,他帮女友照顾孩子
“今年5月份出事之后,我才见到她的孩子,现在孩子是我在照顾。”王化说自己和张兰8岁半的儿子相处得不错,孩子一直挺喜欢他。“她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听到王化说的这句话,张兰的眼睛湿润了。
据劳教所工作人员介绍,领证的前一天晚上11点钟,细心的王化特意来到劳教所送来了3大袋衣服、鞋子等物品,托教官转交给女友张兰。
在离开登记处上车时,一上车,王化就轻声询问张兰在所里的生活,叮嘱她照顾好自己。随后,王化掏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正是张兰的孩子,他说想让张兰看看儿子现在的样子。
女子劳教所
第一桩婚姻
9月28日领证结婚,这个日子是劳教所的驻所检察官向红帮忙选的,在国庆节前夕,寓意与国同庆。
检察官向红告诉记者,因张兰正接受劳教,当初接到这对恋人的结婚申请后,检察院跟劳教所也一直都在考虑是否同意批准。为确保这段感情的真实可靠性,检察院认真审查了两人的结婚条件,核实男方的身份,了解了他的家庭、职业、收入等信息。所里为审批这段姻缘做了不少审查工作。
女子劳教所的教官表示,劳教人员申请登记结婚还是所里碰到的第一例。“这是我们‘安置帮教’的做法,考虑到张兰的娃儿还小没人照看,再加上有了丈夫的支持她改造的状态会更好,跟驻所检察室沟通之后,所里就决定特事特办批准了。”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冯超 实习生 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