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林翎 颜英 实习生 陈胤挺
●排水系统为何“hold不住”?
●现行应急抢险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气象预警机制能否更快更完善?
●交通调度指挥能否更灵活些?
一场“红色”暴雨过后,广州的水浸黑点再现,交通受阻,车场“没顶”,商厦水浸……缓过神来的广州市民不禁追问:广州地下排水系统为何躲过了今年的夏汛,却躲不过一场“红色豪雨”?广州现行应急抢险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气象预警机制能否更快更完善?交通调度指挥能否更灵活……
1 问
排水系统为何“hold不住”
一夜暴雨中心城区出现32处涝点
排水系统为何“hold不住”
据广州水务部门不完全统计,13日晚上的这场大暴雨至少造成广州中心城区出现32处涝点,其中,中山大道岗顶地段、黄埔大道暨大地段、中山一路、大观路……这些水浸黑点概莫能免。市民追问最多的是:广州地下排水系统怎么又“hold不住”?
据水务部门监测结果,13日下午至14日凌晨,广州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且降雨主要集中在广州几个老城区。从13日16时05分至21时21分,暴雨预警信号“三级跳”升级为红色预警信号。全市录得平均降雨量116.47毫米。其中,广州海珠区录得全省最大雨量319.8毫米。豪雨恰逢珠江涨潮,受潮水顶托,造成广州中心城区局部涝情。直至14日凌晨4时后,潮位才回落。
在听了广州有关部门的解释后,有网友笑称:“又是天气原因造成的……”
有现场负责抢险的工程人员告诉记者,广州城区容易内涝,跟目前地面“硬底化”有关。他分析:“以前广州城区还有不少泥土地面,下雨时,部分雨水能迅速渗到地下,而现在广州到处是硬底化的地面,所以肯定容易造成积水。”
2 问
现场强排效果为何不理想
水务部门:雨势大地势低潮位高“夹攻”
有市民质疑此次暴雨的现场处置机制不理想。据市民黎先生反映,广州城区13日晚出现了多处水浸点,但鲜见抢险人员。即使是在中山一立交水浸黑点,现场虽有不少抢险人员,但强排的效果并不理想,积水消退缓慢。
对此,广州市水务部门表示,全市各级排水部门已连夜展开对城区内涝区域的强排抢险,共出动排涝抢险人员2875人,汽车501辆,水泵1042台。至14日上午6时,城区主要内涝点已消除,交通恢复正常。
14日凌晨2时,羊城晚报记者到达中山大道华师大门口,此处的积水早已排走。现场排涝抢险负责人邓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在13日13时便已到达现场候命,大约到19时,现场已出现大量积水,最深处有1米,他们启动了第一次强排,到21时才排完积水。第二次积水出现在22时,在15分钟内,积水便深达1.2米,他们随即启动第二次强排,花了两小时才把积水排完。强排为何需要耗费这么长时间?邓先生分析,主要是因为当时雨势太大,周围高处的水迅速汇集在此。此外,也与珠江水潮位高有关。
3 问
暴雨气象预警是否滞后
气象部门:预警提前2小时,难再提前;短信发布有瓶颈
与去年广州“5·7”特大暴雨相比,这次暴雨的气象预警有了很大进步。但不少市民还是质疑:收到气象部门的暴雨预警短信时已下很大雨,预警信息还是比较滞后。
对此,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在回应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3日广州的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6时5分发布,强降雨过程从18时前后才开始,预警提前了两个小时。一般来说,提前1-2小时发布暴雨预警就可以称得上是好的预报。
暴雨预警能否再提前呢?林良勋回应称,暴雨预警不能提前太多,一方面因为提前预报从技术上难度较大,可能造成误差变成“空报”;另一方面,预报提前发了,百姓会惦记“怎么还没有暴雨”,时间太长效果反而不好。据了解,目前广东省气象局对暴雨的预警,提前24小时内预报准确率为70%左右,而提前2小时的预报准确率在90%。
有市民反映,13日收到气象信息时已经离预警发出时间差了1个多小时,也有市民表示,根本没有收到短信提醒服务,导致被大雨围困。
对此,林良勋表示,预警信息自预警发布第一时间就对外传送,对象包括所有广州市民和手机漫游到广州的人。不过,目前短信发送有技术瓶颈,对象人口基数太大,或会导致一些人接收信息滞后。据了解,正是因为气象短信接收有瓶颈,广东省气象局正在开拓多元化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以及气象微博、12121热线和今年新开的应急气象频道看到天气动态。
此外,部分保险公司也会对客户发送气象短信,提醒车主妥善安置车辆。不过,记者从几家保险公司了解到,这种气象服务由客户服务部根据网上气象信息编就,客户服务人员出于感性认识,在“天气骤变”时发送短信,并无严格发布标准,因此此种提醒并不专业。
4 问 公共交通应急机制能否更完善
公交部门:增加的士运力难操作,不便延长地铁收车时间
公交车:
堵车路段太多智能调度受限
公交受阻、的士难觅、地铁不延时……13日的大暴雨,令广州市内公共交通立即面临严峻考验。不少市民质疑:广州公共交通能否完善应急机制,在这种突发事件中将影响减至最低?
“我们当时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受影响公交车辆根据道路情况进行了临时绕道。”广州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大暴雨,多亏了有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哪里堵车或有水浸,在控制中心都能看得到,公司可以马上调车过去支援或决定是发短线还是绕道,广州市电车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使应急措施执行起来更及时准确了。”但是,由于水浸和堵车路段太多,公交运行效率受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有公交公司负责人表示,有被浸的公交车司机分流最后一名乘客,只好拿出钱请乘客打的走。
的士:
大雨之时的哥早早收工
公交受影响,但打的更难。13日19时许,羊城晚报记者在东风路沿线看到,一路下来,有不少市民在等的士。不过,在滂沱大雨下,出租车数量明显比平时少了。市民陈先生说,13日19时,他在东风东路打的,结果等了一个小时也打不到的士,只好步行到农林下路先吃饭。谁知21时吃完饭出来,在农林下路等了大约半小时,无奈路上的出租车很少。陈先生纳闷:不是说雨天正是的哥赚钱的好机会吗?怎么车这么少?看来广州市确实要增加高峰出租车。就算不增加车,交通部门也可以临时调配出租车到需求比较大的地方,广交会不正是这样调度的吗?
陈先生没想到,在13日晚,一些出租车司机根本就没有在路面上营运,而是回家休息。14日,羊城晚报记者打了五辆出租车,每辆出租车司机都说13日晚下雨不久就回家休息了。一位绿的司机说,“很多司机晚上8点就收车回家了”。他说,一是因为这样的大暴雨,很多人会留在办公室或家里不出门,所以生意比平时少得多;二是因为到处都是水浸和堵车,根本就拉不了多少活,万一浸到水里,修车费还得自己出。
有出租车公司负责人也表示,这些的哥的做法虽然不妥,但讲的都是实情。不过,广州市交委则认为,这仅是个别司机行为,不是普遍现象。乘客打的难原因有可能是受到天气影响路况不佳,造成堵车严重,的士运转比较缓慢,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激增的市民需求。
能否通过增加临时运力或通过智能系统将出租车调度到乘客有需求的地方?对此,出租车公司有关负责人称,在现行增加运力的体制下,暴雨天临时增加运力的可操作性不大,因为根据国家规定,增加出租车运力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还要召开听证会,程序复杂。
“采用电召方式也许是比较好的调度办法”,有出租车企业负责人认为。白云集团一位的哥也这样认为,13日的大暴雨天,如果有电召的话,我肯定去,总好过满大街扫客。
地铁:
临时延长收车时间要谨慎
13日晚上的暴雨,让很多市民有家难回。有市民反映,晚上11时后,由于坐不上公交车和出租车,便打算乘坐地铁回家,可到站后发现地铁站已关门收车。市民建议,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能否建立灵活机制,让地铁公司适当延长运营时间,方便老百姓回家?
对此,广州地铁公司表示,基于运营安全的角度考虑,广州地铁对临时性延长地铁收车时间的提议持审慎态度。因为如果推迟地铁尾班车时间,将直接影响地铁线网各线路检修、维护等作业的开展。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地铁检修维护工作量十分巨大,地铁涉及轨道线路、隧道结构、接触网、屏蔽门、信号等近20个子系统,这些系统设备复杂、安全要求高。二、夜间检修的时间十分紧张,必须留有必要的时间进行维护维修。如地铁轨行区的检修工作只能在夜间等收车后进行,留给实际检修的时间不足4小时。三、临时性的延长收车会严重影响各项检修计划,会打乱检修计划的执行,一些无法如期检修的项目将会带来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
因此,延长地铁收车时间的提议涉及的不仅是运营服务,更多的是关系到行车的安全,必须慎重研究,周密安排。广州地 铁也会密切关注客流增长的情况,适时做出调整。
黄宙辉、林翎、颜英、陈胤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