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中国汽车的自主涅槃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陈冀
2011年10月17日12:13

  中国汽车的自主涅槃

  “目前这段时间是市场给予我们自主品牌汽车积聚力量、提高品质、创造品牌的重要时期”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冀

  它似乎有些“生不逢时”,诞生之时正好面临着我国乘用车的“寒冬”。

  然而,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半年的时间销售量就过万台;一问世就连获多项殊荣: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碰撞成绩在12款车型同台竞技中排名第一,在C-NCAP碰撞史上排名第五,树立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安全新标杆;荣获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汽车工业联合会共同授予的造型设计大奖,成为国内自主品牌唯一获此大奖的车型。

  它就是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自主品牌车——传祺。作为我国自主创新车型的新标杆,传祺已经成为广州、广东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张新名片,当自主品牌汽车遭遇寒冬时,传祺让中国汽车业界觅到了自主品牌春天的气息。

  今年8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广汽乘用车公司,勉励广汽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努力把自主汽车品牌做大做强,为提升我国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更大力量。

  除了来自高层的勉励,吴松——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心中还埋藏着一个隐痛。几年前,他到国外车企考察时,美国一家知名公司的老总不解地问他:“在美国看到的都是美国车,只有少量的日本车和韩国车;在欧洲看到的都是欧洲车,还有少量日本车和韩国车;在日本看到的都是日本车;在韩国看到的都是韩国车。可是到了中国大街小巷,全世界的车都有。中国车到哪里去了?”

  “这件事一直让我很惭愧。全球化促进了中国汽车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可这么大的市场增长机会,本应成为我们发展自主品牌的契机,实现中国汽车由大到强,从制造向创造的飞跃。但现实是,自主品牌被合资品牌步步逼退。”传祺上市以来表现不俗,吴松却始终难以感到轻松。

  创造品牌抵御寒冬

  中国车市在经历连续多年的高增长后,今年出现了增速放缓,特别是有关部门对低排量汽车鼓励政策的取消、一些城市实行限购等因素更导致汽车市场持续动荡,而这对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冲击尤其明显。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7月份,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36%,跌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8月份则略有回升,共销售40.74万辆,同比下降2.8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20%,同比下降3.96个百分点。

  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续下降的同时,中高端的自主品牌轿车,或者守住了价格,未能赢得市场;或者争得几分市场,却守不住价格,与“中高端”渐行渐远,或者两者俱失。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正在经历近年来最严峻的寒冬。

  而在吴松看来,“虽然今年中国车市尤其是自主品牌车进入了低谷期,但我认为,这是前几年年均30%~40%超高速发展的正常回调以及政策调控双重作用的结果,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这个低谷期也是正常的市场调整期,甚至是机遇期。有实力的自主品牌应紧紧抓住市场给予的难能可贵的市场机遇,积聚力量,加快创新、建立品牌。”

  吴松对自主品牌发展现状的研判,与自主品牌汽车业界一片悲观之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对未来谨慎乐观的判断,理由有三。

  首先,宏观经济是汽车产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和坚实基础。汽车产业是公认的国家产业的集大成者,我国汽车产量从1978年的14万辆发展到2010年的1826万辆,增长129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08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21辆,标志着中国进入汽车消费普及期。根据国际汽车行业发展规律,在汽车消费普及期,汽车发展的速度远快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汽车市场容量远未饱和。据有关预测,中国车市还可以稳定增长20年左右,保守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3000万辆左右的销量。

  其次,我国东、中、西呈梯度发展,各区域发展不平衡,近几年,国家把区域规划提升到战略高度,这些区域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协同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会给汽车产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再有,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自主品牌取得长足进步,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逐步提升,新车投放开始向中高级迈进,并初步得到消费者认可。2010年,自主品牌车占市场份额45.60%,已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中国自主品牌真正的寒冬还没到来,因为外资品牌有几个杀手锏还没使用。比如外资再把部分研发放到中国,再把一些经济型车直接投入中国市场,中国自主品牌则毫无还手之力。所以,目前这段时间是市场给予我们自主品牌汽车积聚力量、提高品质、创造品牌的重要时期,也许也是最后一个机遇期。如果再错过这个发展期,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吴松认为。

  全球眼光造世界名车

  为了刺激低迷的车市,今年以来,有的合资品牌中高级轿车甚至降价促销。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阵营的重要成员,传祺不仅保持了上市新车型较好的销量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仍在按计划快速推进未来的发展战略。

  吴松介绍说:“今年年底,将在传祺平台上推出一款中高级城市SUV,同时我们还将推出新能源传祺,在未来规划的系列车型中将同步开发新能源版本,并把微混作为标准配置。”在“十二五”期间,广汽将在研发上继续投入超过70亿元,形成每年同时开发2~3款新车、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和基础研究的研发能力,到2015年形成40万产能、30万销量的规模。

  尽管对未来车市信心十足,但吴松也坦言,虽然中国车市蛋糕巨大诱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历经多年征战,依然没能轻松切分到更大的蛋糕。

  “制约瓶颈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差距,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方面,自主品牌与国外技术有着较大的差距,从而使得消费者对自主品牌难以真正信任。品牌突破面临的挑战和难度非同一般。”吴松认为。

  “但应该看到,中国汽车工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已为自主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吴松认为,中国汽车在没有积累、没有发展经验、没有投入的环境下艰难起步,借助中国汽车消费高速发展提供的良机,凭借价格低的优势进入市场。随后几年,汽车业界的合资合作的快速发展至少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做好了三方面的准备。

  “一是给我们带来了世界级的产品、世界级的技术、世界级的管理理念,培养了大量现代汽车工业需要的人才;二是,随着整车企业的大量进驻,90%的零部件企业也开始展开中国布局,既满足中国本土配套需求,也利用中国优势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全球供货的成本;三是,一大批国际汽车高端人才与国内汽车人才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了世界水平的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

  因而,吴松认为,中国自主品牌要寻求突围,关键在于以世界眼光、整合全球资源,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立足巨人肩膀谋划新一轮发展。

  “我希望,秉承这样的造车理念,以广汽生产的传祺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能够成为中国车市的分水岭,此前是外资或合资品牌独霸天下,此后则是自主品牌后来居上、比拼超越合资品牌。”

  记者在广汽调研了解到,广汽发展自主品牌正是遵循了起步就与世界同步、整合全球优势资源、自主创新的新路子。2007年从欧洲引进了阿尔法·罗密欧具有百年品牌的底盘技术和两个系列七款发动机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全新开发,通过超过1200多项技术改进,充分的试验验证,实现了传祺世界级的品质水准。

  在参考国际主流汽车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广汽建成了世界级供应链体系。通过与国际水平的供应商深入合作,保证了传祺的品质。

  在管理创新层面,广汽传祺融合“国企的平台、民企的效率、合资的流程”,创建了独具特色、高效运营的管理模式。

  “越是身处寒冬,越是要重视品质的提升和技术的创新。近段时间,我们专门实行‘沉入战略’,即公司高层直接到生产一线、销售一线”,吴松说,“目的是锻造品质,绝不让任何一款车带着哪怕一个细小的问题流入市场。”

  自主品牌需文化支撑

  “技术突破任重道远,而更难突破的则是消费者对自主品牌形成的心理认知和消费文化,这在竞争加剧、市场滑坡的形势下,表现得更为突出。技术突破易,文化改变难。”在吴松看来,如果说,过去因为自主品牌车品质难尽如人意,是汽车企业的错;那么今天一些自主品牌车型技术上已赶超合资品牌企业,而不被众多国人选用,则就是民族精神的一种缺失。

  因而,吴松强烈呼吁,国家和地方应出台政策鼓励购买产品质量过硬的自主品牌车,特别应规定在公务车采购中优先选用自主品牌,特别应鼓励国家公务员、企业家、知名人士带头选用自主品牌车,促使我国自主品牌车的发展。“民族品牌精神的树立和汽车消费文化的改变实际上是一场革命,要促使这种变化,单独依赖个别汽车厂商的宣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有赖于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

  令吴松感到欣慰的是,传祺作为新一代自主品牌车的代表,越来越多地被政府机构、知名企业、社会精英等选用。采访吴松时,广汽乘用车公司刚刚接到了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一次性购买74台的订车单。客户告诉吴松,之所以选择购买传祺作为公务用车,不仅因为性价比高,更为重要的是,在使用这款自主品牌汽车时,能从中感悟到一种文化、找寻到一种精神。□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