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老人成集资案“主角” 银行理财让老人望而生畏

来源:法制晚报
2011年10月19日14:29

  银行嫌事多钱少不设专门服务 案犯许诺高回报吸引多人“投资”

  记者统计案件发现—— 理财无门老人成集资案“主角”

  非法集资类案件,老年人成受害群体的“主角”。今年以来,朝阳、海淀等区政法机关办理的非法集资类案件中,受害者半数以上是老年人。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退休老年人积蓄不少,但由于“投资无门”而转求其他投资途径,成了非法集资团伙眼中的“优质客户”。

  同时,各家银行网点除了“在柜台前放老花镜、放大镜”外,均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产品或特殊理财服务。

  对此专家表示,其实老年人客户群具有很大潜力,漠视他们意味着银行会丧失一块巨大的市场。

  案例

  在财大租房办公 吸引300名“投资者”

  近日,东城检察院披露了一起非法集资大案。

  2007年11月22日,一个打着解冻民族资产旗号非法集资的犯罪团伙被警方打掉。经过初步调查,民警发现“投资者”已经超过300人,涉案金额近2000万元。

  该团伙在中央财经大学租房办公,团伙中有个叫段淑惠的50来岁的女人,曾经做过保险业务员。

  在段淑惠的提议下,这家“公司”自2006年初开始四处“借钱”,借期虽然只有两个月,但利息高达30%。段淑惠把自己的很多朋友拉了进来,两个月后大家果然用借条兑出了钱。

  非法投资被套老人临终前紧握借条

  第一批“投资者”很快将消息传给亲戚朋友。一传十、十传百,李淑英(化名)也被介绍进来。

  李淑英70来岁,是一名退休工人。经商的儿子平时对自己照顾有加,加上平时的退休金,李淑英多年来积攒了十几万。

  在中央财经大学里办公,有正式的营业执照,每次都按时足额兑钱,再加上属于熟人介绍,李淑英对此深信不疑,背着儿子把全部积蓄都给了对方,换回来一张借条。

  按照“公司”的介绍,“投资人”不必两个月一兑钱,可以一直把钱存在那里,之后按期自动地“利滚利”。

  警方的行动打破了李淑英的发财梦。

  当李淑英拿着借条找警方要钱时被告知,犯罪团伙中的一名主犯是四川什邡人,钱大部分被他带回老家,但地震后该人生死不明,至今未找到,而赃款的去向已经成谜。

  钱拿不回来了,李淑英深悔不已,每天以泪洗面,很快重病卧床。

  老人的儿子刘俊(化名)说,母亲临去世前手里紧握借条,一个劲儿要求自己把钱要回来,否则死不瞑目。但至今两年过去了,赃款去向还是没着落。

  现象

  非法集资案被害者半数是老年人

  日前,记者从朝阳、海淀、丰台、东城、西城等区政法机关了解到,在近年来各区受理的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中,老年人在受害者中占相当高的比例。

  统计显示,在朝阳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中,老年人至少占受害者的一半;在东城检察院,老年人受害者也占到一半左右,甚至有的案件受害者全部是老年人。

  海淀则更是“重灾区”。据海淀检察官介绍,今年以来该院受理此类案件4起,受害者达2000余人,其中至少七成是老年人。

  同时,这些受骗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是女性。

  在上月审结的陈世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的“退赔被害人清单”中,记者发现“秀兰”、“桂珍”、“淑敏”一类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名字有30来个,占到被害人总数的六成。

  老熟人介绍亲朋好友都加入

  从老年人身上“吸金”,又是那样的轻松、快捷。

  记者查看非法集资类案件发现,所有的案件如出一辙:犯罪分子先注册成立一家公司,然后从熟人中的老年人入手,向他们大肆吹嘘公司的经营能力,并许诺10%到50%不等的投资回报率。

  最初,犯罪分子会积极兑现承诺。

  当手里的“欠条”真的连本带利兑换成了大把的钞票时,老人们欣喜若狂,往往自发地到处向亲友、邻居、老同事介绍,无形中成了“病毒营销”的一环,而最初的利钱也就成了“广告费”。

  吸金能力巨大涉案多则上亿

  由于是老熟人介绍,被介绍者往往毫无戒心。不少人甚至会将积攒了半辈子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投资”。达到一定人群规模后,这些犯罪团伙吸金能力巨大,此类案件涉案金额少则百万元,多则上亿元。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警方发现异常将犯罪分子抓获时,一些老人非但不惊醒,还对政法机关充满怨言和愤怒,认为好端端地投资被警察毁了,居然还为犯罪分子出面“维权”或“作证”。

  原因

  受访老人

  银行理财让老人望而生畏

  日前,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退休老人,发现其中18人仍靠存款这一“原始”方式理财。

  问及原因,绝大多数人回答:年纪大、文化低,买股票炒基金,以及银行推广的各项理财服务,他们弄不懂,而子女往往又没时间和精力管他们。

  其中6人表示曾到银行询问过理财,但对方递过来的单子让他们望而生畏。

  “有的人直接就递过张单子什么也不说。有的人虽然解释,但说得太快根本听不懂,多问几遍人家就烦了。”一位受访老人表示,“上面的字也太小,老花眼看不清……”

  还有16人表示,如果遇到理财问题,他们宁可和老熟人多交流,也不愿意和子女、银行“多费话”。因为同样是老人,更能理解自己也更耐心,同时也值得信任。

  银行人员

  钱少事多对老年人理财慎重

  记者从中国、工商、建设、交通、农业、招商等银行了解到,各家银行网点除了“在柜台前放老花镜、放大镜”外,均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产品或特殊理财服务。

  招商银行一位网点行经理告诉记者,如果购买理财产品的人年龄在60岁以上,且购买的属于非保本理财产品,按照招商银行的规定,必须由网点行行长签字同意后才能办理。

  其他银行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介绍时均会向老人推荐保本类、风险低的产品。

  对此银行也有苦衷。某银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层领导告诉记者,很多银行对老年人理财十分慎重。

  该人介绍,以前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明明理财产品的特性已经解释清楚了,老人当时也表示听明白了,但没多久子女就找上门来,称银行为了挣钱骗老人乱买,如果亏本了还要求银行赔偿,而此时老人却一脸无辜。

  该人称,银行的尴尬犹如扶起了老人却被诬撞人的小伙子。

  “另外,老人的理财金额一般不高,还爱在小问题上纠结,容易出纠纷,所以各家银行自然都对这块不感冒了。”他说。

  检察官

  银行缺乏贴心理财老人转向“非法投资”

  对老年人成为非法集资受害主要群体的现象,多个政法机关都进行过调研。

  西城法院认为,临近退休及退休不久的老人占被害人多数,说明这一群体有较高的投资热情,且个人财产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但投资经验和投资能力欠缺,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东城检察院公诉二处检察官孙玉明办理过多起非法集资类案件。

  孙玉明检察官表示,这一现象说明老人的理财热情与正常的投资渠道之间存在矛盾。

  在办案中她了解到,很多老人之所以会“非法投资”,是因为“合法投资”碰壁,有些银行要么或明或暗地拒绝他们,要么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贴心理财服务。

  本版文/记者付中闫新红实习生王晓飞

  说法

  漠视老年人银行将失大市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国内银行在经营理财产品时对老年人是歧视性的。而实际上,老年人这个客户群体具有很大的潜力,漠视这个群体,意味着将丧失一块巨大的市场。

  吕随启说,银行是否会为老人设立单独的部门提供特殊服务,主要得看有没有利益动因。如果银行认为从老年人身上赚到的钱太少,而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力物力又太多,银行是不会去做的。

  吕随启建议,各银行应开发一些利率和风险相对较低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金融产品,并设置专门的理财顾问为老人做理财计划。

  他告诉记者,在国外就有非常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产品。比如,国外有一种“花圈债券”,虽然它的收益率非常低,但可以免交所得税。持有者去世后,债券变现的收益可以抵交遗产税。

  老人可办金卡银行代理理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张陶伟则建议,如果老人有经济能力很想理财,可以办理银行的金卡,银行的客户经理会根据老人的收入、抗风险能力、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购买适合他的理财产品。

  另外,虽然从成本考虑,不可能每一个银行网点都单独设人为老人服务,但张陶伟建议银行是否可以在总行设人专门为老人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张陶伟说,在美国很多老人会把存款交给基金公司打理。

  相关新闻

  老龄办与银行联手推出老年人专属卡

  2010年4月27日,中信银行七彩华龄理财培训中心正式运行,它也是国内首家老年人理财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是青岛市老龄办与当地的中信银行一起设立的,是中信银行专门为老年人设立的理财培训基地。

  之前的一个月,双方刚刚合作推出了国内首张老年人专属银行卡——中信银行七彩华龄借记卡。银行为老年人免除了包括短信通知费、卡挂失费、密码挂失费等,还在营业大厅设立了老年人专用窗口,提供专人导引等专属服务。

  中信银行青岛分行行长表示,除了以老年人为顾客群的理财产品,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各种各样关怀服务,然而此类服务无形中加大了成本费用,因此国内银行在提供老年人理财服务上始终犹豫不前。

(责任编辑:UN01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