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沃尔玛重庆“失足”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周政华 郭虹
2011年10月20日16:39

  最完备的制度为何没有能阻止售假?

  “沃尔玛的管理制度非常完善,如果严格执行了,是不可能出现假冒猪肉这样的问题的。”

  在重庆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长左勇看来,在重庆所有超市中,沃尔玛拥有“零售企业最完善的管理制度”,但这仍然没有阻力假冒绿色猪肉这样的事情发生。

  沃尔玛重庆分公司政府及公共事务总监广启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公司正在配合公安、工商部门检查工作,并主动自查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截至10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发稿时,相关部门仍未公布沃尔玛销售假冒绿色猪肉的最终调查结果。

  自10月10日以后,沃尔玛已经不再向公众透露更多有关此案的消息。一位沃尔玛西区高层管理人员曾透露,把普通猪肉当初绿色猪肉销售,主要是分店工作人员个人行为,公司高层并不知情。

  重庆工商局并不认同上述解释。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经济检查执法局一处处长唐川认为,沃尔玛重庆各分店的当日进销数据都是通过卫星实时传送给美国总部,这些数据所暴露出的问题,美国总部不应该看不出来。此外,唐川还认为,在过去历次检查中,一旦发现问题,沃尔玛“往往把责任推给员工个人”。

  特殊的激励机制下的利益动机,被认为是酿成此次“猪肉门”事件的主要原因。

  沃尔玛的员工采取的是与业绩相挂钩的年薪制。一位曾经在西南某地沃尔玛任职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沃尔玛门店内部各业务部门里,实行的是一条线的奖罚制度,以生鲜部为例,如果当月的生鲜产品销售、利润达标,整个生鲜部的员工则可以领到全额工资,若没有达标,从部门负责人到某个商品具体销售人员,都将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每一种商品都要比其他店铺商品便宜”,这是沃尔玛的经营原则之一。重庆工商局副局长沈金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成本高涨、终端零售价格限价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用脚投票,不干了;要么就是制假售假。

  在过去五年里,沃尔玛在中国每年新开分店数量超过50家。扩张过快也加大了沃尔玛的管理难度。重庆当地一位本土零售业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由于本土化的团队培训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不排除走形式的可能。

  今年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指出家乐福、沃尔玛在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示等多种价格欺诈行为。并责成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或无法计算违法所得的,最高处以50万元罚款。这也是中国监管部门今年首度对外公布针对外商企业的处罚决定。

  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变有一些意见。中国美国商会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第十三届《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434家会员企业,“他们的主要担心不在于宏观经济,而在于中国的监管壁垒和人才限制。”

  《中国新闻周刊》在重庆采访了解到,无论是工商管理部门、还是零售同行,受访者均认为沃尔玛并非当地管理最差的超市,相反它还一些优点值得本土企业学习。

  也许,沃尔玛现在才恍惚明白:自己撞到了重庆“食品打黑”的枪口上。

  自今年初,重庆市刮起了一场食品打假旋风。3月初,重庆工商局就着手组织了“食品安全百日执法专项行动”。4月26日,重庆警方又启动打击食药品安全犯罪百日专项行动,市公安局副局长郭维国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上表示,“像打黑除恶一样,打好食品药品犯罪专项攻坚战。”到了8月29日,重庆市政府又出台了三份政策性文件,支持“食品打黑”。

  沃尔玛也许是重庆食品打黑风暴里的第一个被击中的靶子。

  10月13日,重庆工商局就近期沃尔玛处罚事件召开全市大型食品流通经营企业座谈会,该市15家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均派代表与会。重庆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处长左勇透露,未来政府可能出台更为严格的“连坐制”,比如某大型连锁超市有2家分店查出食品安全问题,其他所有分店都要停业整顿;如果某个产品的某个批次出了问题,那该品种全部都要下架受查。

  “现在我们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不是太严,而是太宽松了。”主管食品安全的重庆工商局副局长沈金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必须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 ★

  (实习生周璇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