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文化产业寻求金融助力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尚前名
2011年10月24日10:14

  文化产业寻求金融助力

  破除相关障碍,让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将文化潜力充分释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我们这种企业,固定资产很少,以前根本不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在拿到中国银行的2000万元贷款之后,刘金利有些喜出望外。

  作为浙江东阳嘉润影视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近期一直在为筹措企业下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忙碌。

  “我们公司主要业务是拍电视剧,这一行光有钱不行,但没有钱更是万万不行。”他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谈到,现在国内拍一部电视剧少则2000万,多则数千万甚至更多,没有相当的资金来支撑寸步难行。

  和众多同行一样,嘉润影视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主要利用自有资金发展业务,但企业发展后,这种模式显示出不足。

  去年,嘉润影视一共拍摄了5部电视剧,由于电视台回款速度缓慢,公司现金流紧张,资金周转一时遇到困难,公司计划接着展开的4部电视剧拍摄计划面临搁浅。

  “也曾想找人一起投资,但是一来,我们自己没有一定资金,就没人愿意合作;二来,现在拿到一个好剧本不容易,我们也不愿和别人分享。”刘金利说。

  “对这类企业而言,银行贷款无疑成本最低。”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总部高级客户经理杨巍表示。但是由于没有适当抵押物,银行资金对众多文化企业而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只是“可望而不可及”。

  “嘉润影视之所以能贷到款,是因为中国银行同意其将电视台向其购买电视剧播放权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他说道。

  刚刚在北京落下帷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预示着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随之而来的大量融资需求,也为银行业描绘出广阔业务前景。

  “截至目前,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总盘子中,文化企业的信贷规模占比并不大,信贷引擎作用有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表明文化产业信贷具有巨大成长空间。”杨巍说。

  “草根”模式难以为继

  浙江横店影视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横店影视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末,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共有入区企业382家,实现营业收入30.17亿元;而到2011年8月末,这个数字又增加了38家,实现营业收入27.93亿元,同比增长61.98%;上交税费2.96亿元,同比增长109.76%。

  这仅仅是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保持在15%,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谋求“做大做强”,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金融支持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多年和影视文化企业打交道的经验,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文财表示,“如果文化企业只求维持运营,当然不会有太多融资需求;一旦要加快发展,想做大做强,融资需求就会随之而来。”

  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曾拍摄过《旗袍》《乌龙山剿匪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影视剧作品,总经理赵非凡深感初创期融资困难的限制,“当时主要是依靠自有资本,也曾经有一些民间借贷,但只适用于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那时公司的业务量比较小,对资金需求量也相对较少,500万元也能拍一部电视剧。”

  随着公司的成长,这种“草根”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赵非凡只能将眼光更多地投向金融市场。

  他告诉记者,今天长城影视已经基本脱离了民间借贷,除自身积累外,大约30%的资金来自银行,余下则多数来自风险投资,公司业务触角也已从影视延伸到了网游。

  “相对于经济领域中其他较为成熟的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实力仍较弱,单纯依靠自身积累很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采访中,有专业人士向记者谈到,与金融有效对接,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快速发展,改变以往主要依赖“政策性投入”输血的情况,是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随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具备产业化、市场化的条件,金融大规模介入的时机也已基本成熟。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