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医学院学生解剖课前为遗体默哀 曾有人难忍退学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2011年10月24日11:15
学生们在向遗体捐献者默哀致敬
学生们在向遗体捐献者默哀致敬

  有的人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结束,可在医学院实验室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选择用自己的遗体作为教学研究的工具 ,以这种方式继续“生存”——“无语良师”就是医学院学生对这些解剖教学用遗体的尊称。上课前 ,学生们会身穿白大褂为遗体默哀,每一个器官都会仔细研究利用。10月19日上午,记者亲历解剖课两小时,虽然开始有些紧张,但同学们专注坦然的眼神感染了记者。教室里只有学术研究的气氛,全然没有小说中对解剖室所描述的阴森恐怖的感觉。

  第一堂课为遗体捐献者默哀

  记者了解到,青大医学院每年都要接收60余名志愿者捐献的解剖遗体。

  记者了解到,青岛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解剖室,在本学期开第一堂人体解剖课时,向遗体捐献者举行了一场庄严而肃穆的致敬仪式。3分钟的默哀和表达敬意的宣誓词,全部献给解剖台上的遗体志愿者们。班长致辞道:“ 我们对志愿者捐献的遗体,生命后的奉献,尊崇为医学教育做出贡献的‘无语良师’无比感激。感激历年来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奉献的捐赠者。我们深深地感谢奉献者们在这里用自己的遗体献给人类的生命礼物、尊崇的无语良师,而成为了广义生命的延续,所以,在这里我们会为更多的、将得到挽救的生命而努力学习。为医学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守彪教授说:“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身体让学生们学习到人体基本知识,他们虽然不说话,但精神深深感动着一批批的学生。他们被尊称为‘ 无语良师’,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地阐述了他们的精神。”

  “解剖课上,绝对不允许嬉戏打闹,学生必须着白大褂,操作时尊重遗体捐献者。”王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在第一堂人体解剖课上,老师会为同学们讲解遗体捐献方面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些遗体捐献者是伟大的奉献者,让每个同学养成尊重遗体捐献者的习惯,尊重和爱护这些“无语良师”。因为大家知道,他们为了医学研究事业而做出了无私奉献。

  记者从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青岛共有228例遗体捐献者,另外青岛市已有1600多人通过红十字会提交了遗体捐献申请。

  解剖前先上理论课,为解剖做好准备

  10月18日下午,记者联系了青岛大学医学院夏玉军院长,当他得知记者想要亲自感受人体解剖课时,显得有些惊讶,迟疑了片刻后,他问道:“你以前见过这样的场面吗?”记者回答说:“没有 。”“那你可得做好心理准备,没有学过医的人第一次看解剖课可能有点受不了 。”当得知记者执意要去时,夏院长说:“那你明早7点半来办公室,8点上课,咱们之前先准备一下。”

  19日早上,记者来到青岛大学。上课时间快到时,在博雅楼一楼解剖教室外面已经聚集了很多等待上课的学生。记者快速来到讲授人体解剖学的王守彪教授的办公室里,王教授连忙拿出一件白大褂和一个口罩 ,说:“换上吧,实验室里福尔马林的味道很大,等到解剖的时候必须戴上口罩。”

  接着,跟随王教授和09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记者进入了解剖实验室。记者怀着忐忑的心情环顾教室,生怕用于解剖的遗体出现得太突然,吓着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出什么洋相。教室的两面墙分别是一些器官和肢体的标本展示,靠窗的一侧摆放着七八个四角金属箱,同学们纷纷把书包放在这些金属箱上,然后找板凳排排坐在多媒体屏幕前。没有看到用于解剖的遗体,难道不在这个教室里?

  记者询问一个靠在金属箱上翻书的同学:“你们等会要解剖的遗体都放在哪里?我怎么没看到。”同学看了记者一眼,指了指身后的金属箱说:“就在这里面啊。等会讲完课,就打开盖子把他们摇上来。”

  原来遗体就是在这间教室里。看到同学们认真看书准备上课的样子,气氛轻松自然,记者很好奇等会的解剖课大家有什么表现。

  这节课要解剖人体腹腔,课件全部是英文。王教授详细讲解了腹腔和待会解剖的注意事项,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王教授告诉记者:“对于医生来说解剖课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不经过解剖研究,光靠书本图画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的。理论课是让他们为解剖做好准备。”

  学生很淡定,味道很刺鼻,曾有人因受不了中途退学

  一个小时以后,理论课结束了 。同学们纷纷收起板凳,开始戴口罩和手套。几个男生把窗边的几个金属箱推到教室中央,打开盖子,用摇杆把箱底的遗体摇到操作台上。同学们各忙各的,有的收拾地上的板凳,有的把包裹遗体的塑料袋打开,用手试了试需要解剖的部位,还有的在准备器材。主刀的同学打开腹腔,找到需要细致解剖的部分,一个同学在一旁念书上的描述,几个同学开始专心致志地操作。据一名同学介绍,解剖的时间会很长,要持续一天的时间。看着同学们面无表情 ,默默忙碌的景象,记者好奇他们是不是真的像看上去那么淡定。

  霍英才同学站在解剖台前观看同学主刀,当记者问他什么感觉时,他说:“一周两节人体解剖课,这是第16节,我们先学了很久理论课,又上了局部解剖课,再上系统解剖课就是大家一起做实验的感觉。”

  霍英才告诉记者,解剖课很重要,一个是平时考试会考操作,再就是将来走上医疗岗位,医院很看重一个医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同学们在解剖过程中时不时发生争论,为了一条血管、组织的位置查看课本。没有主刀的同学围在操作台前,紧紧盯着主刀同学手下的操作。

  记者注意到不少学生都戴了两层口罩来抵挡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有的学生在解剖中还伴着咳嗽声。王教授说:“福尔马林又称甲醛,是一种高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具易燃性和腐蚀性,它可以阻止细胞核蛋白的合成,有效地杀死细菌繁殖体。遗体需要在福尔马林池子里浸泡2~3年才可用来实验。学生在解剖时必须戴口罩手套,因为会刺激口 、鼻与呼吸道黏膜组织。”

  霍英才告诉记者,刚开始做人体解剖的那段时间,很多同学都感冒了 。原因就是,福尔马林的气味刺激上呼吸道,导致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感冒生病。

  那么有没有学生由于接受不了而退学的呢?王守彪教授说:“在我的记忆里,大概有两三个学生因为适应不了解剖课而退学的。有两个是女生。老师也劝过她们,说你看老师都干了一辈子,同学们也都很适应,这是成为医生的必经之路,可有的人就是比较抗拒这个东西。”

  在解剖的过程中,医学院要求学生对遗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认真对待 ,如果有掉落,必须细心地收集起来。保持这些“无语良师”身体的完整。医学院学生董文帅说:“解剖中遗体的脂肪粒或是一些淋巴组织会脱落掉或掉在地上,不能随便扔掉,必须收集起来。每个同学都是这样做的。”

  据王守彪教授介绍,解剖完毕的遗体会由学校统一运送至火葬场火化处理,以体现对遗体捐献者的尊重。

  幕后

  玻璃橱是老教授特殊的坟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里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这是全国著名散文家秦牧在得知青岛医学院沈福彭教授一生的动人事迹之后,以无限崇敬和激动的心情,为沈教授的骨架标本所写的献词。

  沈福彭,1946年应聘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主讲解剖学 、骨外科学,是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医学院解剖科主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

  1980年10月,当他意识到自己在世的时间不会太长时,便做出了捐赠遗体的决定,并亲手写下了《我的解剖重点》,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他一生的病史和各器官的病变,还具体交待了解剖和制作标本的方法,写到眼疾处,特别注明“角膜可用”。他在遗嘱中写道:“……希望同志们能认真总结一下这具难得的、资料俱全的标本,从我这个多病的躯体上再获得一点资料,以供研究。如能做成标本,串成骨架,我便能在我所倾心的岗位上继续站岗了……”

  王守彪教授提供的资料中这样写道:参加解剖的学生,看到这些严重病变的脏器,凝视着老师神态坦然的遗容,想到多年来特别是近期内他为自己安排的那满满的工作日程,个个心潮翻滚。

  1982年2月9日,沈老病逝。2月11日,沈老的学生、同事带着沉重的心情在青岛医学院第四解剖实验室完成了沈老的解剖。遵照沈老的遗愿,他的脏器保存下来“以供研讨”,他的骨骼经过精心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摆设在几十年前他亲手创建的解剖标本室内“继续站岗”。据了解,沈老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文/图  记者 卞雨洁)

(责任编辑:王健)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