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厨师何以“俘虏”大学生的心
街谈巷议
□杨朝清
厨师突发脑溢血过世,引来学生怀念,一道“小鸡炖蘑菇”从此离开了食堂餐桌。近日,北京大学BBS的三角地发起为农园食堂李师傅捐款的活动,引来众人关注。食堂经理说,事发后,已经组织员工为李师傅家人捐款5000多元;目前学生们发起的捐助活动,并非食堂所组织,而是学生们自发对李师傅爱戴与怀念的表现。(10月24日《北京晨报》)
百年北大,从来都不缺乏新闻。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可以在北大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蹭课”保安韩非的“单打独斗”相比,李师傅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一个普通的厨师,却牵挂着众多北大学子的心。那么,他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
从社会角色的扮演上看,李师傅是一名优秀的厨师。一是干活勤快,有他带头,别的人都不好意思偷懒。二是手艺精湛,由学生们评选的“校园十佳菜”,他的代表作“小鸡炖蘑菇”年年入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一名厨师,菜做得好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看,李师傅是一名出色的互动者。食堂里的师傅多了,厨艺高超的也并非只有他一个,他的“秘笈”在哪里呢?原来,李师傅为人乐观向上,看着学生们排队买饭,总是热心地跟学生们聊上几句。他的这份热情,让许多同学记忆犹新。
按照常规,食堂里的厨师和大学生并没有什么交集。食堂也是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人们总是习惯以怀疑的眼神、戒备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总是倾向于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然而,李师傅却突破了社会排斥所编织的“藩篱”。他用一道“小鸡炖蘑菇”留住学子们的“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留住了学子们的“心”。
重构社会信任,是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课题。其实,信任也好,感情也罢,都必须依托社会互动这一载体。或许,李师傅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和学生之间,只有一些具体而微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