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日华报:从三洋易主看日本白色家电“淡定”转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10月26日11:24
  中新网10月26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6日刊文说,中国海尔买下日本三洋白色家电业务近日尘埃落定,这成为中企第一次接盘日本制造业巨头主业。日本白色家电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中国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收购被视为双赢,而其背后正是日本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缩影。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海尔买下日本三洋白色家电业务近日尘埃落定,这成为中企第一次接盘日本制造业巨头主业。日本白色家电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中国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收购被视为双赢,而其背后正是日本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缩影。

  三洋易主,日企“淡定”

  中国家电巨头海尔和日本三洋电机已经正式签署转让协议,三洋将其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9家全资及合资子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海尔,这些子公司以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生产和销售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为主要业务。

  “这一天早晚要来。”10月23日,位于东京繁华地区池袋的大型家电销售店Big Camera的副店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认可海尔并购三洋的日本媒体称这笔交易为“聪明的举动”。《富士商业新闻》评论说,海尔作为电冰箱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洗衣机全球占有率第二的领导者,正在逐步吸纳和取代日本在传统家电产业上的优势,“可能意味着新的国际家电霸权的转移”。《瞭望日本》则说,价格优势是中国家电企业难被撼动的长项,此次取得三洋白电“家传工艺”的海尔将更加如虎添翼,对日本企业构成重大威胁。

  但有趣的是,相比日媒透出的“担忧”情绪,记者在日本接触的一些家电业内人士看上去倒是淡定很多。日本著名经济周刊《东洋经济》一位自称“中国通”的编委告诉记者,中企并购日企已不是新闻了。他认为,“其实,能够让中国并购的日企都是在日本没有出路的企业。但因为日本经济曾是世界第二,这些企业拥有的技术和市场网络还是超过中企的,中国企业实际是在购买技术、市场和管理”。

  日本产业结构“十年一换”

  暂且不论日本人是衰落中的自我安慰还是有其合理的依据,日本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表示,日本在二战后基本每十年就会有一个产业结构的变换。上世纪5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产业为煤炭水泥行业;60年代改为纺织业;70年代钢铁业一枝独秀;80年代中国人熟悉的日本家电走向世界;90年代日本则在汽车业等领域高歌猛进。但此后日本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开始减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界一直在讨论是不是日本的技术革新已进入“枯竭”状态。日本产业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出现较大衰落,日本称之为“失落的10年”,后来有“失落的20年、30年”之说。陈言认为,三洋电机事件是日本产业变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很早以前佳能就卖掉其电脑部门,最近日立将电视部分转让了出去。日本一些企业在走过高峰之后就需要整理,冰箱、洗衣机、空调、吸尘器、微波炉等方面的情况大同小异。今后重组必然是个趋势,三洋电机只是开了一个头。

  《日本工业新闻》评论说,伴随着日本人口减少,国内的市场会不断萎缩,在海外又面临价格竞争。用高价把“日本制造”推向海外的时代已过去,现在是把这样的企业交给外国企业的一个时机。而日本《周刊财经》则说,松下、索尼等老牌电子企业正在加大数字家电、环保类低耗能家电的开发力度。松下高层曾表示,日本电子产业转让相对处于成熟期的白色家电业“是产业升级的必要步骤”。

  中国白电仍有广阔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学者李毅记者分析说,白色家电业数十年来已成为成熟的标准化产品,上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将白色家电等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密集的地区生产销售。但李毅也指出,中国的白色家电市场比已饱和的发达国家广阔得多。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农村市场显露生机,白色家电的消费和换代潜力仍在。记者此前到日本乡村采访时,看到即便是相对偏僻的村民家里都是著名品牌的家用电器,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相比中国不少农村厕所还是旱厕,日本农民家的马桶都有自动清洁设备,如此看来,满足中国广大农村对家电的需求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欧洲的家电制造业大国德国同样面临中韩等来自亚洲的竞争,但目前德国高端白色家电在世界仍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布特奈认为,未来的白色家电市场,最看重的将是节能、智能的统一。这或许是中国白色家电企业在“并购”之后面对的新竞争挑战。(蒋丰)

  作者:蒋丰
(责任编辑:UN9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