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老龄化加深悲观情绪普遍 专家建议换种眼光看

2011年10月29日05:09
来源:东方网
  近日,虹口区61岁的梁先生接到大姐电话,住在她家的90岁老母亲身体不适,正送往医院急诊。接下来的两个月,5个60出头的子女、6个“第三代”轮流在病房守夜陪伴,老人家终于康复。梁先生心有余悸地对儿子说:“现在老一辈养老、看病,我们还有兄弟姐妹搭把手,以后你们怎么办?”

  全球人口即将踏进70亿大关,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发展,种种“梁先生忧虑”已非个例。两小如何照顾四老甚至六老、八老?社会保障机制如何承担?是否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过度悲观情绪在当前较为普遍。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生产性老龄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不妨换一种眼光看“白发城市”,以更为积极的人口观认识年龄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老年人口的积极参与,来构造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体制。

  老年人也是重要资源

  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公布一组数据:预计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到2030年,本市户籍人口中一半将是65岁以上的老人。我国相关数据同样显示这一趋势:当前老年人口比重约为12%,到2030年预计将增加到23.3%。在全球范围内的统计分析也显示,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数将增至15亿人。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教授指出,从老龄化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数字来看,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相对弱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基金的压力会持续增加;对家庭和个人而言,同样可能带来重压,因此悲观情绪有其合理性。但人口老龄化既然不可避免,应该用一种更加积极和具有建设性的态度,来重新认识和规划“白发城市”。

  专家指出,过分强调老年人口带来的压力,其背后的预设,是将老年人片面看作资源的消耗者和社会的负担。但是,他们同样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他们积极参与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能够减少社会运行成本,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老龄人口比重增加的同时,技术、管理机制革新也将带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弥补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缺口,并提升社会抚养水平。老龄化的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体制的革命性变化结合起来,使其本身能够为应对老龄社会提供解决方案。

  “分母”可以变成“倍数”

  专家提出,把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从资源消耗的“分母”,变成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倍数”,意味着在应对老龄化的研究中,应通过发挥老龄人口的生产性,“倒逼”社会管理模式的改革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任远认为,需更好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完善推动生产性老龄社会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预期年龄不断提高。生活中,60岁的老人已被看作老年人群中的“小弟弟”、“小妹妹”。相当一部分非高龄老人仍然充满活力,具备投入社会活动的能力和意愿。因此,可以通过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服务、建立老年社会组织等方式,构造一种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福利体系,这既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催化剂。例如,年事不高的老人可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国外已有不少类似探索。如在英国,为社区老人、孩子提供的“邻居食堂”中,就有不少符合身体条件的老年人工作。在澳大利亚,专门推出计划,培养社区中的“老年人领袖”,为社区管理、邻里和睦贡献才智。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老龄化消费带来的新的经济机遇:医疗卫生事业要更多地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住房及基础设施要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便利;家政服务行业要更多顺应老年人的需要……这些都是生产企业、服务业值得把握的广阔市场空间。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UN91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