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深圳近7成人有归属感 愿留深圳养老仅半数(图)

2011年11月01日09:48
来源:南方日报
我要做深圳人 CFP供图 

  “你是深圳人吗?”

  深圳家园意识状况调查报告出炉,近七成人有归属感

  日前,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明办发起的“百万市民看深圳”——《深圳人家园意识状况调查报告》新鲜出炉。据了解,此次调查历时一年,对参加“百万市民看深圳”活动的1762名受访者进行调查访问,从归属感、认同感、主人翁意识、养老意愿等方面调查了深圳人家园意识的现状,以及对深圳如何强化家园意识的看法。

  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群体中,有67.08%的人表示自己已是深圳人,这一数据也远高于2004年和2007年的调查比例。

  在许多深圳市民看来,拥有深圳户籍意味着拥有了合法的身份,在法律意义上才真正成为深圳市民。通过调查得知,有43.44%的受访者认为有深圳户口才是深圳人,户籍成为影响深圳人家园意识的首要因素。在具体感知方面,无论是归属感、自豪感还是留深养老意愿,户籍群体和非户籍群体的感知差异都较大。有超过八成的深圳户籍受访者具有归属感,而非深圳户籍不到四成;超过八成深圳户籍受访者具有自豪感,而非深圳户籍仅67.45%;仅30.3%非深圳户籍受访者愿意留深养老。

  公务员归属感较强

  “深圳人意识”是判断家园意识的一项重要指标。当问及“您认为自己是深圳人吗?”近七成(6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深圳人,71.38%的被访者认为如果到外地或者被外地人询问时,会称“我是深圳人”,28.62%则表示不会,这一数据与2004年调查的34%相比有大幅的提升。

  户籍对归属感影响深远。在受访人群中,本地居民的归属感最强,有95.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特区成立后来深圳并获得户口,工作调动或毕业分配来深圳并获得户口以及第二代移民的归属感都较强,认同自己是深圳人的比例都在八成以上。非深圳户籍居民的归属感明显较低,仅35.7%认为自己是深圳人。暂住居民的归属感最低。

  不同居住年限受访者归属感差别明显。对于刚来深圳不久(一年及以下)的群体,仅14.7%认为自己是深圳人。随着在深圳居住时间越长,归属感逐渐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来深3—5年的群体归属感出现一个低峰。从受访者的年龄段来看,21—30岁的青年人城市归属感明显较其他年龄段低。

  已婚有子女的群体认为“我是深圳人”的比例远高于已婚无子女和未婚的比例。从受访对象上看,单身者总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而成家后,一方面有可能在深圳安家落户,生活稳定;另一方面也迫使自己更加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从而加强归宿感。稳定型职业及管理层群体,如公务员、家庭主妇和高职位职业人士归属感都较强,而专业技术人士、普通职员、自由职业者归属感较低。

  另外调查得知,在深有养老意愿的比例相对较低,仅有56.3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留在深圳养老。该比例远远低于热爱深圳这座城市的比例(95.27%),与认同自己是深圳人的比例(67.08%)也有一定差距。

  ●市民“对深圳的感情很矛盾,很复杂”

  6年前,怀揣着梦想,来自湖南的小胡大学刚毕业便来到了深圳。“刚开始,租住在白石洲城中村中的农民房里”,小胡坦言,当时对深圳没有太多感触,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也让他无暇顾及太多工作之外的生活。在公司逐渐扎稳脚跟后,小胡开始认真考虑这座城市与他的关系。“刚来时干劲很足,每天都像上了发条似的”,小胡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说深圳让他逐渐实现了梦想。3年前,靠着自己积攒了几年的积蓄,他按揭了一套房子,“买了房子,才有一点点家的感觉。”买房后,小胡也和相爱多年的女友结束了爱情长跑,走进了婚姻殿堂。1年前,小胡也买了车,“有车感觉生活空间大了很多,能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那你觉得你是深圳人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小胡含糊地表示,有时候觉得是,有时候又觉得不是。他说他对深圳的感情很矛盾、很复杂。他说,以前的经历让他觉得深圳是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但现在每个月的房贷和日常支出,还有以后的小孩上学、老人小孩的医疗条件等问题又让他时刻感到焦虑。他说在他们公司,跟他有着同样想法的同事很多。

  市民陈女士面对记者的提问,则明确地告诉记者,自己不是深圳人。她说虽然自己已是深圳户籍,但她感觉深圳的很多福利政策好像离她很远。“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住房补贴……”陈女士说,这些东西对她来说遥不可及。陈女士说希望深圳市委市政府相关惠民政策能关注到他们这些“夹心层”。

  观点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家园意识建设是系统工程

  “这份调查抽样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刘开明说,深圳市有1500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270万,工薪阶层约有1300万。而此次受访,只有1762名受访者,他认为这是否考虑到深圳市人口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比如是否考虑到户籍、关内还是关外、工作待遇和生活环境等不同的影响?

  刘开明说,家园意识是一个好的提法,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要走很远的路。他认为,深圳约有1300万外来人口,而关外的民工有800万,如果这些外来人口自认“深圳人”,深圳的家园意识无疑将跨上一大台阶,对深圳的城市凝聚力起到极大作用。

  在刘开明看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来深圳建设者来说,所谓的“归属感”就是需要有房子,能满足基本生活的廉租房也可。其次就是再提供一些保险服务,然后收入可以维持基本生活标准、小孩上学、全家看病都不难和主要劳动人就业提升,并有一些简单的娱乐条件。

  文化学者胡野秋:法治环境是家园意识的基石

  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户口本不是家园意识的唯一标志。他认为,在深圳买房建立家庭,或创业就业,感受深圳良好的公共服务,也会产生归属感,所以说,深圳家园意识不单是有户口本的人。

  “除了忙忙碌碌的人,也要有一些闲逸的人,才有和谐感。”对于如何更好地培育家园意识,胡野秋认为,深圳需建构一个市民社会。他说,在一个人口结构单一的城市是难以形成归属感的。“在深圳,不仅需要有公务员、白领、老板、创业者,也要有工人、服务员、雇员,而且需要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老人,才能安稳,有小孩,才能热闹。”

  因此胡野秋认为要让深圳不仅成为一个创业符号,还要成为一个生活符号的话,就需要有一批不同层次、类型的文化艺术人才。这些年深圳的作家、艺术家、音乐人渐渐聚集,给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增加了各种色彩。

  另外,随着深圳经济发展,市民内心存在的更多是发展焦虑而非生活焦虑。胡野秋说,在创业、就业和生活中,市民的公民维权意识要求更加高,因此,也希望深圳能有一个更为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环境。他也期待深圳市的有关部门能认识到市民逐渐苏醒的法律意识,积极“解决麻烦”,提供更为精致的服务,给更多有困难的人认同感和归属感。

  ▶观察从创业城市转变为宜居城市

  “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上,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如此包容大气而又激情澎湃的标语。改革开放伊始,数以万计的青年才俊踏上南下的火车,他们以特区为新家园,带着浓烈的家园意识,从此在深圳这片改革的热土上播撒了青春和智慧,他们也创造了经济特区的伟大成就,他们被称为“拓荒牛”和“新深圳人”。31年过去了,当年的“拓荒牛”如今已成“老深圳”或“深二代”。但现在每年仍然有无数怀着梦想的人们涌入深圳,他们则被称之为“新移民”。

  不论是“拓荒牛”,还是“新移民”,深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家园。让人欣慰的是,近日出炉的深圳人家园意识调查报告中显示,在1700多名的受访者中,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认同自己已是深圳人,这对深圳创建宜居城市、建设幸福深圳是个好消息。的确,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给全国人民的最直观感受便是,这是一块“淘金”的地方?“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广东哪里是淘金的热土,深圳无疑是首选。彼时,深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兴创业型城市。而创业型城市给人的最大感受便是“不安稳”,因此深圳人的家园意识淡薄。

  在今年深圳的两会上,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也曾感叹深圳城市建设飞速进步的同时普遍存在家园意识和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同城内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存在巨大差异,这样的差异在同一城市存在,比较少见。”他说每年来深圳的人很多,有招商的、有上市的、有冬休的,但很少人来这看病、就医,或者上好学校等。王荣认为,这和经济、城市的发展明显不匹配。

  今年2月,当英国某独立机构将深圳列为“全国宜居城市百强”(在对全球140个主要城市进行综合评分后,深圳排名第82位),就有不少市民对此表示“质疑”,当然也有市民“认可”。而此次深圳从归属感、认同感、主人翁意识、养老意愿等方面对深圳人家园意识进行全面访谈,不论是受访内容,还是受访群体都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其调查结论也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着深圳人的自我认同。

  而在记者看来,深圳人的家园意识逐步提高,不仅是深圳在逐步从创业型城市转变为宜居型城市的开始,也是深圳人,包括很多涌入深圳的新群体自我认同的开始。当然,笔者也期待着,“我是深圳人”这句看似很平淡的话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深圳这座城市整体转型的最佳注释。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李晓敏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