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290余万市民投票产生北京精神 历时18个月酝酿

2011年11月03日01:22
来源:北京晨报

  一个人有面子,他会自我修饰,而一座城市要有面子,这需要每个市民的努力。因为一个人有人格,一座城市有市格,都需要小心呵护。

  城市精神,看似模糊,其实很具体。长期以来,人们以为精神是个体的专属品,这就忽略了一个事实:离开群体,个体难以独存。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隔绝起来,那么,长大后他不仅是个傻瓜,而且也没有独立人格。

  我们的礼貌,是习得的,我们的诚实,是习得的,我们的自尊,是习得的,我们的关爱与胸怀,也是习得的。所谓自我,其实就是一个向社会不断习得的过程,这说明,精神并不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它与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关联。

  然而,寻找集体精神的道路并不平坦,它是几代先贤付出巨大努力而获取的真知。

  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松散,所谓“皇权不下县”,在多数时期,乡里社会完全依靠自治,很少使用集体、国家、民族这样的词汇。然而,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东方文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为什么四千年文明教化,却抵挡不了物质力量的冲击?为什么天理昭然,强盗与鸦片却能堂而皇之地破门而入?为什么温柔醇厚,却成了世界的笑柄?

  面对挑战,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现代科技,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现代制度,再到“救救孩子”,即学习现代文化,我们终于明白了: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更不仅仅是制度,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失去了自我的提升,则一切皆无抓手。

  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要从一盘散沙的个体,通过精神的黏合,变成一个整体,这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

  上世纪70年代,许多北京人住在大杂院里,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公厕,十分辛苦,环卫部门同意在院中给大家建公厕,可问题来了,放在谁家旁边,谁都不愿意:凭什么别人方便,我闻味儿?争来争去,始终没有解决方案,大家只好继续辛苦下去。

  今天,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家家有了私用的卫生间,但类似的“公厕困境”依然存在,毕竟,高楼也需要人来建设,下水道也需要人来维护,污物也需要人来清理,在方便的背后,终需有人来承担。

  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们都在为别人承担,别人也都在为我们承担。正是这份互相的承担,北京越来越美丽,我们每个人都从中获益,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享受着北京的种种便利,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北京精神的支撑。

  为它自豪,为它奉献,认同它的价值观,并为它明天的美好而共同努力。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就是北京精神,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

  蔡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