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社工紧缺仅有20万人 待遇低没前途不被尊重

2011年11月10日01:33
来源:央视网

  《新闻1+1》2011年11月9日完成台本

  ——社工:急需!

  导视:

  解说:

  18个部委联合发布,我国首个社工专业人才专门文件。

  字幕提示: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

  解说:

  老年人的护养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救灾救助的参与,被看作“社会工程师”的专业社工为何会极度匮乏?

  吴扬:

  还有些可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发展空间,所以选择离开的。

  解说:

  解决户口,公务员待遇,一系列利好能否缓解社工队伍的人才流失?构建一个有困难找社工的社会,我们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新闻1+1》今日关注——社工:急需!

  主持人 张羽:

  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我们的节目要关注一个熟悉的陌生概念。什么叫社工?一听起来,您可能觉得会很熟悉,因为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社工的形象,比如在医院当中帮助人度过心理困境的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社工,社工在国外还被称为“社会工程师”,但是如果真较起真来,到底什么叫社工?可能很多人还不明白,社工是志愿者?是街道大妈?是义工?听起来似乎又有点陌生了。那么社工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呢,我们首先从一条新闻来看起。

  (播放短片)

  声音来源:《央广新闻》

  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部委最新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解说:

  昨天,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8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这份7000字的意见当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的社工数量在20万左右,这意味着在社工数量方面距离“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我国还缺口180万左右。实际上对于社工的急需早已经不是新闻。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注册社工人数为1554人,而根据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上海社工总数将达到7.2万名。在广州目前的社工数量是2000人左右,而按照到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目标,按照“一街道一中心”的计划,这意味着明年广州将需要8000至10000名社工。被公认为社会工作发展最早的上海、公益力量发展位居领先地位的广州都面临着社工缺乏的困境,甚至广州的一些公益组织发出了有钱都找不到人的感慨。社工紧缺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赵蓬奇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据我现在了解从2008年我们国家开考社会工作师以来,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加在一起,现在大约是五万四千名左右,这样一个数量应该说距离中央提出的要推进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么一个目标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解说:

  正是在社工紧缺的背景下,各地关于推动社工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在北京,今年的社工招考就放宽了招考条件,并且规定连续工作满两年,考试合格后就可以获得北京户口。最终1000个职位吸引来了3.6万的报考者,36:1的比例,热度竟然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北京市公务员招考13:1的考录比,最终993名新的社会工作者走上岗位。

  赵蓬奇:

  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招收了不少的社工毕业的大学生,到社区、到社会工作机构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缺口还比较大,还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

  解说:

  就在昨天1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之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做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即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司法矫治、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社工服务的社会领域似乎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着社会需求的强烈。但关于社工在一系列利好的政策之外,人们也看到了另外一种新闻的热度。

  字幕提示:

  我省将聘2万名大学生“社工”招人不难留人难。

  社区工作:活重薪低,留不住人。

  张羽:

  明白社工是干什么的了吗?社工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城镇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这就呼吁着社会管理的改革。社工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这个概念也从国外引进来的,我们再从概念上明确一下,社工是指运用专业、科学的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帮助他人达到自己能够救助自己的目的。社工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等。确实,社工就是从事这样工作的人,我们也听听专家的解读。

  (电话采访)

  杨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工其实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社会工作者,而且它最早是出自于慈善,出于帮助弱势群体。社工要能够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然后去帮助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比如说农民工他们遇到的,在城里头受人歧视,工资很低,没有保障,农民工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失能失智的老人用什么方式能够帮助到他们。需要非常大的队伍来做社工,我认为最需要的是社区社工,也就是在街道、居委会、还有村委会,包括农村社工,因为现在人不是单位化,他已经社区化了,他有很多问题在社区层面如果能解决好,社会矛盾会减少很多。社工是要有一定政府赋予的公权力的,不能把社工当秘书,不能把社工当志愿者,不能把社工当成居委会的一些助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然后就都坐板凳。

  张羽:

  现代社会的运转,政府不可能包揽一切,因为第一成本太高,第二政府没有这样的专业性,第三效率太低,所以必须需要大量非官方组织和中介组织,和大量为这些组织和政府提供服务的社工人员。我们刚才讲到社工首先是来自于他的专业性,比如说在国外,在成熟社会,在学校里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需要矫正。这时候我们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让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国外是由社工来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社工有更加专业的知识,更加专业的规范行为。那么在中国社工显然现在还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我们来看看有关专家的分析和评论。曹林,《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说,“我对社工充满了敬意。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并不是像我们这样说这说那高谈阔论的人,而是需要专业化的行动。他们的努力虽然并不宏大,并没有解决一个宏大的社会问题,却帮到了具体的人,解决了具体的问题,并在点点滴滴的努力中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其实作为社会一员,社会分工的一个角色,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做实事的社会工作者。”

  一方面我们看到是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一个急需,巨大的缺口和热情,但另外一方面,在现实中又有着困境。刚才我们短片中已经涉及到了,有很多已经上岗的社工转岗、流失,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我们看也有人进行了评论。《北京青年报》的评论员张天蔚说,“开设社工专业硕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些措施固然很好,但当前社工需要“低限”的支持。比如足以维持体面生活的收入、得到所服务社区的理解和接纳,根据社区需要自主工作的环境等等。”

  一方面是社会对社工的急需,而另一方面社工发展又面临着现实困境。怎么办呢?继续看我们的节目。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2010年6月26日

  新闻片中声音:

  要对吸毒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治疗康复建议外,还要帮助决心戒毒的困难人员解决生计问题。

  字幕提示:

  2007年9月1日

  新闻片中声音:

  在家庭危机即将全面爆发的时候,彩虹家园坊的社工找到了小陈妈妈,并请她去参加培训。

  字幕提示:

  2011年1月12日

  王秋俐 北京协和医院社会工作部:

  因为贫穷他很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只有在跟他沟通的时候才会发现,因为毕竟是干临川的,如果发现这个问题要开导他。

  解说:

  戒毒,孩子教育,包括病人关怀,社工的身影频频出现,也因此人们将之称为“社会工程师”。对于曾经的协和医院社工王秋俐而言,除去对病人的心理抚慰、专业协助等等,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医院职工的帮助,这样的专业技能要求显然很高。

  王秋俐 北京协和医院原社会工作部社工:

  去跟病人病人能够沟通,应该是要有心力学的这种标准,跟病人去交谈,他问很多问题,你要没有医学背景,你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解说:

  多年从事社工工作的王秋俐认为目前的社工人才培养也有需要改进的空间。

  王秋俐:

  我们也带了一些专门学社工系的实习生,但是他到临床,他无从下手,他不知道怎么去跟病人交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所以他在看病例的时候,他完全是白纸一张,医疗的救助,他根本没法判断。

  解说:

  今天我们的记者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这里是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下属的5个社会事务所之一。成立于2009年的这家事务所目前有3名人员,为一家老年人公寓提供心理、情感关怀等服务。听起来类似护工的简单工作,在被服务对象眼中却认为大不相同。

  卢宾 北京市西城区银龄老年公寓行政部主任:

  我们是2009年的10月份正式接触社工,之前没有,之前社工的工作是由我们比如护理人员或者办公室的人员来完成,但是从专业性来讲肯定比他们要差很多。(社工)他们工作很不错,而且专业性强,他们跟老人接触非常融合,也很顺畅。

  解说:

  而对于社工队伍而言也同样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李璐龄 北京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社工:

  大学学的时候,可能本科的时候完全学社会工作,专业所有大的课程,但是在社会工作下面有很多分支,比如像青少年、老人、残疾人,但对于这些方面知识我们现在是比较缺乏的。

  解说:

  针对需求和提供之间的问题,从事过社工调查研究的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招生办主任白新睿建议,“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即便是有着专业资质的大学生也很难在两三年内胜任工作。高校应建立专业事件基地,将就业工作关口前移,让倾向社会工作大学生提高岗位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工的岗位匹配度”。

  张羽:

  社工需要专业背景,其实在我们国家设立社工专业的大学并不少见,毕业的学生也不少,但一位老师告诉我说,这个专业的学生80%从毕业那天起就已经转行了,而在社会当中现实所招来的社工大学生,他们的专业又是五花八门,这种错位可以说让现实并不乐观。我们来看《中国社会工作蓝皮书》说,“目前我国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4千多人,大部分是非专业或者半专业人员,仍然面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对这项工作社会认知度低,也阻碍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那么在发达国家可以说社工是踏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工种,经验已经非常成熟了,在我们国家的香港有人甚至这样说“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那么在香港应该说社工的培训、发展专业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我台香港站的记者史可为自小就在香港成长,下面我们就连线史可为,来了解一下香港社工的状况。史可为你好。

  史可为:

  张羽你好。

  张羽:

  史可为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在香港社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史可为:

  好的,其实在香港可以说一般的民众对于社工也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就有一个概念,你遇到什么你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能找社工去帮忙。我们在很多地方也能看到社工的身影,包括我们在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一个驻校的社工,比如说老师看到学生出现了包括在情绪或是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他们也会找社工帮忙跟进,看那个学生是受到了家庭或是一些朋友、同辈间的影响出现问题,从而可以提供一些援助。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知道香港的人口也非常密集,很多时候也出现一些家庭的问题,比如说出现家庭暴力行为的时候,除了警察会立案调查之外,同时他们也会跟社工去合作,看看到底那个家庭是哪一方面出现问题了,是经济上的问题,或者是他们居住的环境出了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然而也可以透过联系到各个不同的政府其它部门给他提供不同的帮助,从而可以避免再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悲剧发生。此外,我们在香港也有一些非官方的志愿组织和机构,同时也会在不同地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也会透过社工在那些地区为一些年轻人或者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有益身心的活动。包括我快要结婚时候,也可以去找一些社工提供一些婚前辅导。可以说社工在整个香港来说,对整个社会生活健康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羽:

  史可为现在来看的话,社工已经深入到香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在专业化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史可为:

  香港的社工大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走上了专业化,大概到了90年代初,香港政府定了一套香港社工的注册制度,目前香港有7家高等学校都有提供社工专业培训课程,在每年都会有几百名的毕业生出来当社工。目前来说全香港有16000多名注册的社工,他们在各个方面也会提供一些不同的服务,其中包括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他们会在政府部门从事社工的工作。的确,如果在学生出来能到政府里面当社工,他们的工资每个月能拿到19000多港币,对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挺不错的学生,所以现在也看到不少的学生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也会选社工这个专业,可以说现在社工也是一个挺抢手的一个专业。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除了政府以外,刚才也提到了香港也有不少志愿组织和非官方的组织,也会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他们对社工的需求也是非常大。可以说在大学毕业出来,你当社工是不愁找出路,他们找工作也不难。同时,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香港一般的民众,其实多年以来他们已经对社工这个工作已经有非常的认同,对这个工作也非常的尊重,可以说也能吸引到不少的年轻人,他们如果有这个理想去为社会服务,他们也会愿意去投身这个工作和专业,也会让整个香港在社工行业上面能不断有人才,人才流失程度也不会像其它地方一样有一个比较高的流失率。

  张羽:

  我们稍后再继续探讨。刚才我们听到了香港的状况和经验,反观我们内地,一方面我们缺少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即使现在已经在岗的社工也面临着大量的人才流失。

  (播放短片)

  解说:

  李璐龄,这个25岁的女孩到今年已经从事社工工作3年了。2009年,刚从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她,正好赶上北京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因此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来到了北京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但在那她只待了5个月。

  李璐龄:

  因为我记得刚开始的前两个月就已经流失掉3到4个同事了。

  记者:

  那他不是还没拿到北京户口?

  李璐龄:

  对,他宁愿不要那个户口,因为他真的觉得没办法发挥自己,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解说:

  除去对于工作价值的疑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收入。从当年的工资待遇只有1300元,到最后选择现在的工作成为一名专业的社工,李璐龄的收入依然不高。

  李璐龄:

  除去所有的四险一金之后是2600左右,然后租房去了我非常大部分的钱,租房的钱就是1600。

  解说:

  一方是热烈的需求,一方却是有些冷淡的加入,实际上我国大量的学校都设有社工专业,但是很多人毕业之后却离开了本行,加入了其它职业。流失,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而在加入社工队伍之后的流失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李志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她主持的课题组2010年对北京市70多名大学生社工展开调查,结果显示,85.2%的大学生从业时间为半年到一年,9.8%的人从业半年以下,只有4.9%的人从业一年以上。

  李志英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最主要的就是他的工资没有一个正常的调工资的机制,这次调完了下次什么时候调,不知道,只是许诺了每年涨50块钱。

  解说:

  在李志英教授看来,只是钱多也并不能保证这个岗位的稳定性。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开全国先河,以最高十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公开招聘社工,引来近百名竞聘者报名,一名外企白领最终从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首位高价的社工。然而不到两个月,这名高价社工就悄悄的辞职了。

  李志英: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是比较重视社会地位的,我做这个职业将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前途,我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我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这个问题现在不明朗。

  解说:

  自我认同低、社会认同低,这被很多专业人士看作是造成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而如何破解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吴扬 北京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副总干事:

  很多社会工作者、一线的社工愿意坚持下来,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是他专业的理想,还有他对于社工专业价值的认可,能够支持他走到现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张羽:

  我们看社工人才流失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是待遇低,第二是工作没有前途,第三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我们来看相关人的评论。魏英杰,专栏作家说,“生活中接触过不少社工,该领域的问题确是是人才匮乏。专业人员因报酬低、工作辛苦、不会想到社区服务,未受正规训练或不具社工精神的人又难以发挥社工的社会作用。社工群体应该从民间组织发育而来,目前的社工更多是社区工作者,即吃财政饭的政府工作人员。这个问题不解决,专业人才还是难以深入基层”。连鹏,专栏作家评论说,“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其,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需要大量社工从事社会服务,改善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不过,政府仅给予政府支持,是无法把社会工作做好的。社工毕竟是以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也需要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以应该尽量独立于政府,避免行政的僵化,逐步走向真正的职业化”。应该说增加一个社工,这是社会理疗师,是社会工程师,也是增加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幸福的砝码。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新闻1+1》。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