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玉树灾区牧民陆续告别救灾帐篷搬进新房(组图)

2011年11月14日00:51
来源:京华时报
孩子坐在新家的院墙上露出笑容。
孩子坐在新家的院墙上露出笑容。
牧民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牧民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牧民在新居院子里晾晒衣物。
牧民在新居院子里晾晒衣物。

  海拔3600多米的结古镇,是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的驻地。地震中,这里是重灾区之一。如今,结古镇走出满城废墟,牧民陆续告别救灾帐篷,搬进新房。截至今年10月31日,北京援建玉树的114个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完工70项。全部援建工程量已完成92%。据介绍,2012年9月,北京援建的所有项目会全部完工。

  从绝望到骄傲

  2010年6月,北京援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薛军来到结古镇,“真觉得自己来到了战场,悲惨,凄凉,无以言表。”2011年11月,薛军接受采访时说:“等过几年,我一定要再来这里看看,这里是我们的骄傲。”

  援建故事

  晚上伴狼嚎入睡

  从成都什邡到青海玉树,薛军继续担任北京援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只是换了地点。2010年6月,薛军来到结古镇,在镇上唯一一条比较平坦的路上,他下了车。路边两个大油桶被点着,冒出滚滚黑烟。大风吹过房屋倒塌的废墟,弄得尘土飞扬。道上的行人低头走过,看起来灰头土脸。“真觉得自己来到了战场,悲惨,凄凉,无以言表。”薛军说。

  宣传联络部部长李先侠也是从什邡直接调到玉树参加援建。在汶川地震援建时,他到达汶川时的第一感觉是有些“迷茫”,来到玉树,他用了“绝望”两字来形容。难以克制的高原反应,因路况不好,不断传来的车祸事故,无头绪的工作对接。

  2010年7月10日,第一批援建工程开工。刚开工第二天,几名工人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工头带着他的队伍离开了玉树。“工人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好工人很少愿意上山受罪,有经验的老管理人上不来,年轻的人经验不足。”薛军说,在这里,机器设备和人一样低效运转,气压低油料燃烧不充分,气温低设备运作时间短,材料购买紧张、运输困难。

  在海拔约5000米的云塔和甘宁,没电,没有通讯信号,用水要到河里挑,食物一周从山下补给一次。晚上伴着狼嚎入睡,夜里怕冷的野狗会偷偷钻进帐篷,“早上醒来,经常是床上睡人,下面睡狗。”

  牧民送上虫草汤

  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截至今年10月31日,北京援建的114个项目全部开工,已完工70项,完成全部援建工程量的92%,包括2所寄宿制小学,2715套农牧民住房,一个污水处理厂、供水厂、垃圾处理厂,以及红卫路、当代路、新寨东路等多条道路。目前,完成总投资已达43.2亿。

  9月底开始,隆宝镇和哈秀乡的2000多户牧民陆续告别救灾帐篷,搬进新房。

  “总算是让他们过上了暖和的冬天。”薛军说,乔迁新居时,牧民们盛装打扮,准备好酒好肉,让援建的人员进家参观。

  薛军说,当地牧民的认可,让他们得到巨大的安慰。在今年8月,牧民房屋快竣工时,哈秀乡和隆宝镇的牧民,每户捐出了3根虫草,为建设的工人们献上一顿美味的虫草汤。还有一次援建队的人员在上山过程中发生车祸,当地牧民听说后,排队过来献血。

  据薛军介绍,2012年9月,北京援建的所有项目会全部完工。“等过几年,我一定要再来这里看看,这里是我们的骄傲。”

  震区新生

  新房屋新生活

  记者从结古镇出发,沿着308国道,向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隆宝镇、哈秀乡进发。一路能看到不少散居的牧民,他们用牛粪砌成围墙,吃水、用电自行解决。牧民们已在新房中开始了他们的暖冬生活。

  “非常感谢帮我们把家盖好”

  39岁的哈秀乡驻地牧民仁增才仁一家已经搬进新家。11月9日,得知援建队的人员要来参观,女主人达杨一早就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煮着奶茶的水壶擦得又白又亮。客厅两米多长的茶几上摆满食物,酥油饼、风干牦牛肉干、点心,各个筐子里堆得像个小山。

  仁增才仁为客人斟上青稞酒,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非常感谢帮我们把家盖好,谢谢。”此时,一直抿嘴笑的达杨突然流下泪水,丈夫用藏语跟她说话后,她羞涩地忙撩起藏袍擦干眼泪。

  地震中,他们家的土坯房全部被震塌。“现在的房子结实、暖和,比帐篷和以前的土房都要好。”仁增才仁说,如今家里客厅中间有个带烟囱的炉子,烧上牛粪又能取暖还能做饭。房屋按统一规划的80平米建设,为了保留民族特色,规划图纸中特地设计了经堂。

  房子共建设了一年,但由于天气寒冷,实际工期只有5个月。仁增才仁作为民众监督队成员见证了整个施工过程。仁增才仁说,“政府组织大家培训,对设计方案不满意,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动。”他和妻子喜欢大客厅,跟援建人员协商后,移除了客厅中间的墙壁。达杨说,丈夫在外搞运输,她在家牧牛,相信很快又能恢复以前的生活。

  “新建的学校跟电视里的一样”

  37岁的才丹毛仁一家,与集聚区的牧民不同,他们依着伊曲河畔散落而住,以牧牛和挖虫草为生,从河里打水吃,靠太阳能发电板发电。地震中,他和1岁的女儿险些丧命。 新房建好后,才丹毛仁把家里的牛羊捐给了山上的寺庙,一家四口聚居到隆宝镇德吉岭生态新村生活。

  德吉岭生态新村是北京援建队为当地牧民打造的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态村,聚集了措多、措美、措桑三个村子的606户牧民。配有敬老院、卫生院、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等等设施。村民每家都设置了取水井,并安装软管防冻,以便冬天用水。不久之后,德吉岭将安装统一的电网,实现市政供电。

  才丹毛仁10岁的儿子在德吉岭生态新村小学念书。“新建的学校跟电视里的一样,有塑胶跑道、图书馆,取暖不用烧牛粪,我们一家人都去看过。”才丹毛仁说,儿子非常喜欢那所学校,“他说一定好好学习,每天都要记笔记,以后考大学。”

  才丹毛仁购买了一台烤箱,可以烤饼、做点心。“以后开一家小卖部,到季节去挖虫草。我老婆有心脏病,等赚了钱就可以治病。还要给两个孩子攒上大学的钱。再有钱了买些砖把围墙砌上。”

  本版采写记者 黄海蕾 摄影记者 潘之望

  作者:黄海蕾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