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吉林七成地名与满语有关 秃噜反仗等方言系满语

2011年11月14日11:21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满语老师在教授满语 记者 施忠威 摄
满语老师在教授满语 记者 施忠威 摄

  “秃噜反仗”等方言源于满语

  我省60%-70%地名与满语有关,我国现有的1100多万满族人口中,精通满语文者不足100人

  11月13日,在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的一间教室里,老师正在教授满语,一些满语爱好者正在认真学习、做笔记。

  满族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在很多宫廷剧中,“阿玛”、“格格”的称呼我们已经很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满族文化渗透、影响的领域与范围,体现在各个角落,尤其是在东北三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满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满语学习班、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把语言作为切入点,抢救满族文化。

  这些您知道吗

  省名“吉林”源自满语

  在我们所熟知的地名中,也许您并没有思考过它的由来。像吉林省,吉林是什么意思?长春,这座城市是四季如春还是有四季常青的植物?四平,它是因为四周都“平”吗?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为这些问题揭开了谜底。其实,这些地名都是源自满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也就是沿着江的城市;长春,满语“茶阿冲”,为女真人渔猎前在旷野祭天时喊出的一种号子,您把“茶阿冲”连续念几遍,就会明白为何叫“长春”了;双阳,满语“苏斡延”,译为黄色的河;伊通,满语,译为“汹涌澎湃”;四平,满语,译为“柔而细的河流”……东北的地名与满语以及满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以吉林省来说,有60%-70%的地名与满语有关。

  很多东北方言来自满语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施立学说,平常我们跟人家打保票,爱说“保裉儿”,也就是保准,肯定的意思,它来自满语。裉儿,是上衣靠腋下前后襟相连的接缝。这是一件衣服关键之所在,也称裉劲的地方。衣服损坏,从裉开始,工艺如何,体现于裉。做衣服煞了裉,即大功告成。再比如说,说一个人爱“摆谱”,摆门面,摆架子,意在显示自己的权势、地位。谱是排场,形容某些人刚刚有了地位、财富或势力。

  从更深层次的背景来说,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录。17世纪,满族崛起于东北,继之入主中原,伴随着与中原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得满族修谱之风较之中原汉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家家有谱,户户有乘”。每逢龙虎之年即京城点状元的大比之年,或新粮即将入仓的丰收时节或祖宗生日,满族人家要进行祭祀活动。第一项内容是将谱书或谱单挂出,这叫晾谱,也称摆谱。大家坐在一起摆谱,看看谁家的谱大。

  “你啷当了这些年,也没混出个名堂来。”“啷当”搁置、闲置之意。“啷当”源于满族生育习俗,满族人家生了孩子,在子孙绳上记上数,一根很长的绳子,生男孩系一个小弓箭,表示满族人崇尚武功,生了女孩就系上一个红布条,这个红布条就叫红布啷当,也叫布啷当。引申为一个人没什么用,也不能不要他,放在那个位置上啷当去吧。

  “埋汰”一词也是从满语来的,意思是不干净,很脏,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还有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秃噜反仗”、“滴拉蒜挂”等等,从日常会话中到处都会找寻到满语的影子。

  满族文化现状

  众多珍贵史料难以破译

  满族文化影响至今,满族语言与满文的历史与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

  据了解,满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约220万人,吉林省的满族人口在110万左右。此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目前全国有满族人口1100多万,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2世纪,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6世纪,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施立学对目前满族文化中的满语文境况忧心忡忡,“满族文化与东北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近400年来,丰厚的满族文化滋补着东北大地。”在我国现有的1100多万满族人口中,精通满语文者不足100人。以满语为母语的,只有黑龙江省的富裕县三家子、黑河市的爱辉等地的一些人,会写满文的人寥寥无几。清朝留下的众多珍贵史料,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民族、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对于今天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却因为满语文人才的缺乏而逐渐成为难以破译的“天书”。“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那么后人对此将更是难上加难。”施立学说。

  抢救满族语言

  办学习班面向所有人开放

  正是意识到如此严峻的形势,一些有识之士为抢救满族语言工作奔走着。

  2006年,单景州律师参观沈阳的努尔哈赤墓,见有人发放满族语言学习书,他要了一本,回家研读后发现,满语学习并不难。他很快掌握了读、写的方法。

  由于他本身是满族,周围很多人也有学习满语文的愿望和需求。这样,由最初的满语沙龙,到成立满语学习班,一切水到渠成。学习班设在长春理工大学的一间教室,每年10月至11月的每个周日上午,学习班开课,只要是满语爱好者,都可以来学习,并可领到一份免费教材。第一期学习班有214名学生报名,实际参加学习的有124名,学员中包含了7个民族。到现在已经办了四期,50名左右的学员可以对话、唱歌,熟练地应用满语,300多名学员进行了初步学习。单景州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编制印制了《满语自学简明读本》的教材。

  在这个学习班中,还有位特殊的学员,爱新觉罗·闿源,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代后人。他2009年在学习班学习,是满族颁金节庆典筹委会负责人之一,每年的颁金节他都会忙前忙后,还将自己经营的装潢公司的一个写字间作为“满语角”,面向所有满语爱好者开放,为进一步学习、应用满族语言提供平台。

  施立学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满语文、满族文化缺失,那会是民族文化的缺失,中华文化的缺憾,抢救、传承满语文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责任编辑:杨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