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南京听证会无人愿去 “逢听必涨”自受市民冷落

2011年11月18日08:47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原以为会去很多人,结果却不然,最近,南京绿评抽签工作遭遇尴尬:本想从111个绿评市民库中随机抽取4人参与绿评,没想到,抽到谁,谁都推托说有事,绿评抽签竟然“一人难求”。这种场面着实让人纳闷。(见昨日本报报道)

  听证会“一人难求”不独出在南京。几个月前,东莞发布公告,邀请市民报名参加水价涨价听证会,举办方原以为涨水费这种跟每个市民息息相关的事,会有很多人报名,可结果却没有一人报名。对此,东莞消委会有关人士无奈地说,无人报名只能说明消费者非常不成熟,市民素质有待提高。

  也许,这一说法有些凭据。说起中国人,人们总是觉得很多人缺乏担当大事小事,议论的时候脸红脖子粗,可真要派人上场,又往往使劲往后躲,希望别人上。小区物业费谈判,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然而,东莞的市民说得更实在、更本质:听证听证,关键看管不管用,不管用,再听也是白搭,谁愿参加走过场的听证会?谁愿意被当成道具搬来搬去?

  确实,问政于民,最怕问个“虚名”。问政于民的目的,是听取各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照顾社会各方的利益与诉求,通过在决策中吸收这些意见与诉求,达到决策的科学以及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问政于民成还是败,关键是看“民”对“政”的作用与影响。作用大,形式再简陋也是成功;作用小,形式再豪华,那也是扎扎实实地走过场。

  这几年,公用事业逢涨必听证,这表明有关部门决策民主意识在提高,作风有改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听证会屡屡流于形式,“逢涨必听”变成了“逢听必涨”,听证会开得轰轰烈烈,可结果该咋样还咋样。市民问政固然是问了,可最终只得了个“虚名”,没产生丝毫作用。这样的“听证”、“问政”,自然受到百姓和市民的冷落。

  要让问政于民受到市民的热捧,首要的是民意能够得到尊重与采纳,问政能够对决策产生作用和影响。同时,细节决定成败,问政要能问出效果,问政过程的制度与程序设计也相当重要。

  就拿听证会来说,要让它产生作用,各方代表比例与权重的设置必须科学,代表的遴选必须严格,听证的过程必须公开。比如,邀请市民参加绿评会,听取市民意见,参与市民是要付出时间、精力与智力成本的。要让参与者有积极性,就必须在物质或精神上对其有所补偿。再如,代表要能够负责地真实地表达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市民的意见,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操守与素质,等等。

  最后再回到绿评会。召开绿评会,彰显了南京对绿化工作的重视和市民意见的尊重。如果能在一些细节上更好地改进完善,听而善纳,使问政问出实效,绿评抽签就会众人踊跃,问政于民就能皆大欢喜。

(责任编辑:UN60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