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中外明星的监狱公关课

2011年11月18日16:33
作者:丁扬

  入狱不可承受之重

  巧合的是,在过去许多年里,西方人对于明星“坐牢”同样经历了从抗拒到接受甚至泛娱乐化的漫长过程。

  正如中国曾有艺术家真正德艺双馨的时代,如今鱼龙混杂的好莱坞也曾有道德高地。上世纪80年代,索菲亚·罗兰曾因早年的一笔收入没有报税而服刑17天,这在当时成为一大丑闻,这位意大利女神由此发狠,“就算杀了我,我也绝不再进监狱了!”那个时代,入狱还是明星们不可承受之重。

  如今30多年过去,翻看好莱坞当红明星的履历,能如前辈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那样一生高风亮节、如爱惜羽毛般爱惜声誉者已是少之又少,因吸毒、酒驾、偷窃甚至是打架斗殴做过那么几天牢——太不算什么了,而像帕里斯·希尔顿、林赛·洛寒等人拿坐牢当家常便饭的,更是赢在“常进常出,风头不输”的高频度吸引眼球上。试想一下,连希尔顿小姐在牢中的消费清单都被当做重磅爆料卖出好价的市场氛围下,还有什么是不能变现的?

  高晓松事件很难令人不联想到美剧《24小时》中的基弗·萨瑟兰,这位《24小时》中超级特工杰克·鲍尔的扮演者被粉丝们誉为“打不死的小强”,在剧中一贯负责送人进监狱,但在2007年底,他居然因酒驾入狱,被判了48天的刑期。当时正是《24小时》的热播期,看惯了无所不能的“小强”,突然听说他要到监狱的洗衣房帮忙,还负责给8~10人配送饭菜,剧迷们的惊吓马上转为好奇,关于剧情的讨论愈加热烈。而萨瑟兰显然也在监狱里搞清了状况,所以除发表道歉声明,更通过监狱发言人、媒体等多渠道更新动态,在48天里赚足了人气。

  正如刘晓庆曾经连出数本自传讲述牢狱生涯,在这个愈发不在乎过去的时代,高晓松以半年牢狱为题材出书或者写歌,也许并不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儿。

  等待灵魂苏醒

  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让好莱坞相信救赎?小罗伯特·唐尼的故事也许就是答案。

  在1996年到2001年间,这位曾经的金像奖提名者断断续续在监狱中待了一年半,罪名是吸毒、斗殴、在毒品作用下超速驾驶私闯民宅、非法携带枪支等等。他曾与《欲望都市》女主角莎拉·杰西卡·帕克有过7年恋爱长跑,跟演员加歌手的黛伯拉·法奥康纳结婚生子,但这两段爱情却深受毒品之害,直到2003年,小罗伯特戒毒成功,他的人生才重新有了起色,并最终在2006年到达事业巅峰。“我就像个胡作非为的孩子,迷失在毒品里。”小罗伯特回忆道:“演技是我糟糕人生的唯一解药。”而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小罗伯特式“回头是岸”的故事鼓励了更多的人选择相信坐牢的明星总有一天会心灵苏醒。

  但帕里斯·希尔顿的例子则给了好莱坞另一个教训:并非所有的原谅都是值得的。

  2006年,希尔顿因酒后驾车被判3年缓刑,并吊销驾照。第二年又因无照和超速驾驶两次被捕——出狱那天,她的住处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不少粉丝也从四面八方前来支持偶像,有的在空中放起写有“帕里斯欢迎回家”标语的小飞机。出狱之后,希尔顿的第一场公开活动是参加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台著名访谈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一个小时的独家采访,讲述自己的监狱生活,这次采访她会被支付100万美元。此外,芝加哥、西雅图、纽约和波士顿的多家高校也花上百万邀请希尔顿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课,而课题就是“以自己的实战经验,传授学生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塑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

  作为出身豪门的千金小姐,希尔顿曾经狂放不羁。但她的美貌以及生活方式,却成为青年人追逐和崇拜的对象。关于她的入狱,洛杉矶市检察官罗基·德尔加迪略说,“这传递了一个信息:没有任何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论其多么有钱或有权。”

  但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希尔顿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浮躁心态。美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公众人物或者明星的好奇心,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将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系教授拉塞尔则认为,媒体和大众对明星生活细节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希尔顿现象值得反思。

  高晓松现象同样值得反思。当然,中国娱乐圈远未走到希尔顿那一步,但将一切事件泛娱乐化的的确确正在成为社会情绪新的抒发点。当人们对于包括明星坐牢在内的一切事件反应越来越平淡与麻木,这也许意味着该是停下脚步,等一等灵魂的时刻了。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