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山东济南两万份个人档案无人问津 命根子变鸡肋

2011年11月21日11:55
来源:山东商报

  昔日“命根子”如今变“鸡肋”

  省城2万多份个人档案“沉睡”

  档案,表面上看无非就是一个小小的牛皮纸袋,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如初高中毕业登记表、高考相关档案、填报志愿表、大学学习情况表、实习鉴定表等,此外还有学历证书复印件、转正手续、考核表、职称评定(报考)表及各种鉴定材料,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生命轨迹的缩写,也是用人单位考察了解一个人的重要资料。然而,在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局却有2万多份个人档案在“沉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用人单位都会通过档案来验明职工或员工的身份。档案如今已变得不重要了吗?为什么每年都会产生那么多“弃档族”?

  本版文/ 记者 李红艳 任秀芳

  图/记者 傅琪媛

  商报济南消息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局保存和代管的个人档案已达13余万份,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档案被主人“不闻不问”。但不闻不问的档案虽被很多人认为是“鸡肋”,一旦需要,极有可能使档案的主人错失重要机会。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局人事代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济南市人才服务局的前身济南市人才交流中心自1987年成立,截至目前存放的档案已达13万余份,其中学生档案5万余份,其它单位和个人托管的档案约8万份。

  据介绍,所谓“学生档案”就是学生毕业后,将档案返回原籍之后一直没有办过就业派遣手续的学生档案,这些学生都是济南籍的。其中超过2年派遣期未办代理的档案有2万多份,自它们来到这里之后,档案主人一直对它们不闻不问。最早在这里“睡”下的档案要追溯到1988年职专毕业生的个人档案。

  据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局人事代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学生档案迟迟得不到处理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档案主人出国了,二是到外地工作了。记者在人才服务局档案室看到,一册册标着年份的档案被整齐地放在档案密集架里,最早的档案赫然写着“1988年”,国家统招大学生的档案从1996年开始出现。2000年之后,学生档案呈现增多的趋势。

  “为了对这些毕业生负责,即使这些档案已超过派遣期,我们仍不能擅自处理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超期存放的档案,不仅挤占了部分公共资源,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主要是对个人今后就业、学习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案例1

  考上公务员少算两年工龄

  毕业后没及时托管档案

  考上公务员少算两年工龄

  在省城一家机关工作的小王听到“档案”一词非常激动,他告诉记者,毕业后对档案置之不理他可损失不小,而且也吸取教训,希望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一定要把自己的档案办好托管或代理,不然损失太大了。

  “我2004年毕业,当时家里人说毕业后回来找份稳定的工作,不希望我在外面自己闯,我自己觉得还是应该闯闯,不能毕业就回家。”小王告诉记者,他在南方读大学期间,经常寻找实习锻炼的机会,觉得多一些实践对自己将来就业肯定有好处。毕业前,他在读书的城市没找到称心的工作,于是就将档案放到了人才服务中心,自己还是在外面试着找工作,但都是干了一段时间就跳槽。他所工作的单位也没有要过他的档案,自己也没到人才服务机构去办理托管。

  小王说,他还自己做过生意,但也以失败告终,自己这么折腾了3年多,觉得该收收心,找份正式工作了。于是他决定报考公务员。2008年他终于考上了,而此时,他考取的单位要他的人事档案,他这才想起自己放在人才服务机构了。“毕业这三年,我都把档案这事忘记了,考上公务员后我想把档案调到单位时,我才知道由于我自己的原因,我少算了2年的工龄,而且在机关定级也耽误了。”小王说。

  济南市人才服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王如果当时在指定时间内将档案办理托管,他毕业后一年就可转正定级了,他考上公务员工龄可从转正那天算。

  案例2

  求职者把档案放“脑后”了

  一些企业单位不要求调档

  求职者把档案放“脑后”了

  “我在现在的单位工作了三年多,才从浙江的原工作单位把个人档案调回来。”某企业员工陈先生说,如果不是他自己担心没有个人档案会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不便,单位从来没要求他调档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不少打工者认为,只要不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个人档案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这也是很多人弃档的重要原因。

  在一家单位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李先生告诉记者,面向社会招聘时,一些企业单位基本上不要求调档案,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单位没有档案管理权,调档案之后只能增加管理成本,哪怕是委托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也需要费用。一些民营企业更不愿意管理员工的档案。另一方面,现在人才流动也很频繁,企业也不愿增加这方面的麻烦。如果个人档案对就业和薪酬等并没有什么不利影响,人们不关心自己的档案,不去理会已去了人才市场的档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先生还提到,除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有档案工资等与档案挂钩的东西,现在到企业就业,供需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只要有身份证就能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在养老、医疗等保障推向社会之前,个人档案还会影响退休职工的退休工资,但现在对企业来讲,基本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相关新闻

  电子档案可远程查询

  记者近日采访获悉,从现在起,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局对代理单位推出远程阅档服务。与人才服务局签订档案代理的单位,陆续能实现网上查询员工档案信息。

  近日,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阅档的流程。客户先登录中国济南人才网站,点击远程阅档中的单位查询,输入代理号和密码、身份证号码就可以查询了,客户所需的人事档案一目了然。而原先,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要查阅档案需要专程派人到档案库一份一份查询,费时费力。目前,济南市与人才服务局签订档案代理协议的单位中有20多家具备了远程阅档的条件。

  专家

  提醒

  档案不正规托管

  工龄无论多少都归零

  “对国家统招的大学生而言,档案是‘干部’身份的依据。”工作人员介绍,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可获得干部身份。目前进入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及户口迁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都需采用干部调动的方式实现,因此干部身份十分重要。然而,很多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将档案存进街道,导致干部身份丢失。

  其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个人不能保管档案,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他们的档案就会被打回原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部门。在人才服务部门存放期间,如果与人才服务部门签订代理协议,服务部门会对档案进行“维护”,替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代缴社保、评定职称等服务。档案没有经过正规托管机构的认定,工龄无论多少都会记为零。

  据介绍,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还是辞职另求新职者,在办理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主要依据。那些因放弃或自揣个人档案而造成记录断档的人,在个人利益上会遭受损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归”人员,因人事档案存放不当,导致社会保险缴纳年限断档。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