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浙江村妇带残疾前夫改嫁 上演另类“两夫一妻”

2011年11月22日01:00
来源:现代金报

  村妇“背着”残疾前夫改嫁

  台州市天台县山区的一位普通村妇,离婚后“背着”残疾前夫改嫁,并和现在丈夫一起悉心照料前夫,一晃就是14年。
  这个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引发了人们的好奇,而背后关于责任和承诺的思考更让人不禁唏嘘。记者来到深山中的这座小村庄,寻访这个“两夫一妻”的温暖奇事。

  新华社记者 商意盈(据新华社杭州11月21日电 )

  只要他有一口气

  我就不会放弃

  白鹤镇万马渡村位于浙江天台县海拔近800米的山坳里,这里的夜总是来得特别早。天刚擦黑,王玉香就张罗开了,把青菜切碎,加点油豆腐下面条,再撒上葱花。沿着泥泞不平的小路走30米,王玉香来到前夫王华福家里,站在床边,喂他吃完面,再给他剥了一个桔子,又拿自己的衣袖帮他擦了擦嘴。收拾好碗筷,才回自己家,为全家人做饭。……14年来,王玉香就是这样照料着她高位截瘫的前夫。提起王华福,王玉香眼眶立即红了:“只要他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他。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他,能为他多做一点,心里就好受些。”

  王玉香和王华福的故事要追溯到1996年,当年26岁的王玉香与24岁的王华福,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第二年生下儿子王晓杰。1998年秋天,王华福在帮人盖房时,从高处坠地,落下高位截瘫。王玉香一直在他身边端屎端尿、悉心照顾,毫无怨言。

  要让华福活下去

  要把儿子拉扯大

  “既然两人感情好,为什么又改嫁了呢?”面对记者的提问,王玉香不停地抹泪:“他躺在床上,我出不去打工。做农活真的赚不到钱,我本来想的就是一辈子守着他,可是要照顾他、照顾儿子,还欠了那么多债,真的没有办法了。”在公公婆婆希望得到“改嫁费”的要求和村里人多次劝说下,王玉香抱着“要让华福活下去、要把儿子拉扯大”的念头和王华福离婚,在2002年嫁给了村里的老实人金佰形。

  村里的其他人家都陆续盖了新房,王玉香和金佰形至今还住在70年前修的老房子里,一盏200瓦的白炽灯是家里唯一的电器。尽管贫穷,可是对王华福的照顾,王玉香从来都是二话不说。家里有点好吃的,先给华福送去;好不容易攒了点钱,就给华福买件新衣裳。

  负担重不怕

  我们一起扛

  “我不图什么,就图她人好。我跟她说过,负担重没什么,我们一起扛。”十分瘦小的金佰形说。站在记者前面的他显得非常局促,不但不敢抬眼看,还不停地搓着两只粗糙的手。

  金佰形和王玉香同龄,因为家里穷,排行老二的他还是家里4个兄弟中第一个娶老婆的。他的两个弟弟至今还在“打光棍”。王玉香和金佰形的结合并没有从经济上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多大的改变。

  结婚后,金佰形和王玉香一起,承担起了照顾王华福,抚养他们儿子的担子。在不解和嘲笑声中,老实巴交的金佰形默默地守卫着这个家,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捍卫自己的自尊。“我说也不会说,别人要说,就只能让自己别往心里去。”金佰形说。

  去年,王玉香和王华福的儿子王晓杰上初三住校,为了照顾他,王玉香下山了。照顾王华福的重担就落到了金佰形身上。送饭送菜、端屎端尿,为这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每天做的,在金佰形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

  照顾好他儿子

  才能让王华福放心

  “种种蔬菜赚不到钱,不能给他们过好日子,特别是孩子要上学。”金佰形轻轻地念叨着。去年夏天,一向成绩不错的王晓杰在中考中没有发挥好,和城里的重点中学差了4分,如果要念,得交3万多元。

  这3万多元对于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王玉香只能晚上默默躺着擦眼泪,可就在开学前,金佰形把厚厚一叠钞票交到她手上。“他把自己能借钱的亲戚都问遍了,找了6个亲戚才凑到这笔钱。”王玉香说。

  “晓杰成绩好,一定要给他上好的高中。大不了以后我自己的儿子不上学,早早出去打工,一起还债。”在金佰形看来,照顾好王晓杰比照顾自己和王玉香4岁的儿子更重要,因为这样才能让王华福放心。

  无私大爱引发社会感动涟漪

  提起王玉香和金佰形两口子,万马渡村百姓交口称赞。村党支部书记陈长贵说:“玉香和佰形良心真的好,这么多年实在太不容易了。如果不是他们,王华福肯定活不到现在。”

  这“特殊的一家人”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后,大家都纷纷出力来帮助他们:天台县企业家陈逢干承诺出资承担王晓杰一切学杂费用直到大学毕业;天台县人民医院院长陈伟民来为王华福做免费体检;一些好心的群众给他们寄来衣物和日用品……

  躺在床榻上的王华福因为身体虚弱说不了太多话,他噙着泪不停说“谢谢”。“社会上好心人太多了,我自己是没用了,我一直在告诉儿子,等他长大后一定要回报社会,去帮助其他人。”他说。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说,在“小悦悦事件”“彭宇案”折射出的道德滑坡、社会冷漠情绪蔓延中,王玉香的故事如同一缕阳光温暖了我们心田。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村妇用这样一种大爱延续着她残疾前夫的生命希望,她的丈夫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这动力是他们发自本能的善良和无私,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冷漠症”的最佳良药。

(责任编辑:UN607)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