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

资料:高校专业设置该不该以市场为导向

2011年11月23日18:59
来源:科技日报
一名考生高校专业在看填报志愿表
一名考生高校专业在看填报志愿表
现在的情况很难说是就业岗位不充分,问题主要出在大学专业之间的失衡,文理等基础学科和专业相对社会需要偏多,工程技术等应用性学科和专业相对社会需要偏少。(叶赋桂)
  现在的情况很难说是就业岗位不充分,问题主要出在大学专业之间的失衡,文理等基础学科和专业相对社会需要偏多,工程技术等应用性学科和专业相对社会需要偏少。(叶赋桂)
大学不能以就业为导向,因为大学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能力,而如果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就业能力,则显得大学的品位太低了,难道大学生的目标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王长乐)
  大学不能以就业为导向,因为大学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能力,而如果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就业能力,则显得大学的品位太低了,难道大学生的目标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王长乐)

  高校专业设置该不该以市场为导向

  主持人:刘真真(本报实习生)

  嘉 宾:叶赋桂(清华大学副教授)

  王长乐(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对话背景

  日前,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其中曾红极一时的法学、计算机、国际金融等专业因毕业生失业人数多、且薪资较低被亮“红牌”。如何判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怎样判断一个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专业设置真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疑问1——

  专业制定的标准是什么?

  主持人:据您了解,大学专业是以什么标准制定的?我们怎么来判断一个专业是否合适呢?或者要取消?

  叶赋桂:专业的设置总的来说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中国的专业目录作过多次调整。中国大学的专业以前是国家统一的强制性的,现在越来越趋向指导性的,同时,大学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多,因此大学也越来越必须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特别是要根据新的社会职业、新的知识发展和技术进步设立新的专业,而淘汰一些旧的专业。

  判断一个专业是否合适其实是很容易的,除了社会职业、知识和技术发展之外,通过毕业生的就业就很能明显地看出来。但大学是一个保守的机构,不可能像商业机构那样极其灵敏地对社会变化作出反应,因此大学中专业的调整不那么容易。更关键地是,这涉及到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利益,而校长的意志更起着重要作用。总的说来,一所大学的专业调整是校长、教授、政府或董事会等多方博弈的结果。

  王长乐: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专业设置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其合理性无疑取决于该系统的整体品质或质量。大学的专业设置尽管具有高校传统、特色、地域、行业等特征,但在本质上还是一种遵命办事的性质,体现的还是长官意识,而不是教育规律。这其中有些高校虽然有创新,比如从社会需求或本校特点出发来决定自己的专业设置,但大多数高校还是以自身利益作为选择的标准。比如许多高校都设置了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热门专业,自己明明没有条件却还要大量招生,其目的无非是这些专业中包含的利益在起作用。一些人在专业设置问题上的“创新”,也主要是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一些能够促进社会公共事业进步的专业,比如历史、哲学等,却未必能够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大学专业设置作为一种教育内部的活动,应该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才行。但是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体制中,无论是在哪一个层面上的决策,教师和学生都是旁观者、执行者,是局外人。所以,专业设置从表面上看是技术性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体制问题。

  ——疑问2——

  专业冷热与就业有何关联?

  主持人:您怎样看待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专业的过热过冷是为什么?

  叶赋桂:学生就业与专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是由专业决定的,二者的关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就业首先在于整个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是决定性的因素,其次是文凭的就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另外还和学生本人的出身、家庭背景、对人生的期望值或者说个人志向等有关。现在的情况很难说是就业岗位不充分,问题主要出在大学专业之间的失衡,文理等基础学科和专业相对社会需要偏多,工程技术等应用性学科和专业相对社会需要偏少,特别是大学扩招,国家和政府只是一个行政命令,教育部完全没有统筹和规划,该扩招哪些专业,培养哪些专业人才等完全没有运筹。结果,扩招的竟是低成本的普通专业,即使应用性的专业也是普通化培养。这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专业与就业关系的最大问题所在。

  专业的冷热与知识的地位有关,也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关。此外,一个专业如果正值相应的领域或行业大发展,或是新兴的产业,或国家和社会正处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甚至某种社会舆论或期待,都可能热起来。但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总在变化中,因此有热就有冷。

  王长乐:可能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是实践性的事情,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必须在

  实践中解决。二是教育与社会需要永远不可能相等,专业的过热过冷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学生的培养要名副其实,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是否对口,在现在已经不是要紧的问题。所以,某些专业过热,可以说并不可怕,只要及时调整就行了。可怕的是大学专业教育的质量差,使学生普遍性的文化和人格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所以,教育最基本的职责是教学生做人,而现在很多大学中的活动目标都是一些技术性、工具性指标,学生的品格和精神培养并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工作在许多时候还是被视为保持稳定、实现政绩的工具,而不是立足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健康。

  ——疑问3——

  专业设置和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吗?

  主持人:大学专业教育是就业导向吗?

  叶赋桂:普遍地说大学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导向并不确切,但一般大学的专业教育目的应该说就是就业导向,或市场导向、社会导向的。

  但中国很少有大学按就业、市场或社会需要办学,大学努力追求的是自身的学术声望,大学要靠这些来提高地位和声望,攫取经费、名师、优生等资源,而即使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也不可能带来这些的。相反,中国大学的就业率要靠大学的学术声望来支撑。因此,就业不可能成为大学、大学校长和教授关心的重点,大学根据劳动力和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调整也不会很积极和灵敏。

  王长乐:按道理说是不应该这样的,然而实际的情况则确实是这样的。众所周知,大学本来的教育目的,是应该以培养具有较高知识素养和人格水平的高级人才为方向的。只是这样的目标对教育的境界和能力要求都很高,我们的大学大部分都达不到,因而大学作为学生立足人格培养兼顾工作能力的教育,就简化成了直接的就业教育。我们现在的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从指导思想上看是盲目的、权宜性的,其依据是功利性的、短期性的市场或经济趋向。而国外的一些大学则与我们不同,他们的专业设置,往往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后才能决定,有的调查甚至要做许多年,我们现在的决策特征是长官意志占的比重太大,教师们几乎没有发言权。

  主持人:那我们现在怎么来评价这个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是否成功呢?

  王长乐: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成就,不能用就业的水平来评价。因为一方面大学决定不了学生的就业,哪个大学都没有权力要求社会单位接受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大学不能以就业为导向,因为大学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能力,因为学生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素养,可以说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而如果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就业能力,则显得大学的品位太低了,难道大学生的目标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从世界高等教育的经验来看,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并不是大学应该思考的事情。因为学生的就业环境和机会创造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拥有引导产业发展的权力和资源,解决社会的失业和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目标。而大学的目标是如何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人格健全且有智慧的人。

  ■ 延伸阅读

  红绿黄牌专业面面观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日前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就业进行了分析。按麦可思的划分,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的专业,被定位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绿牌专业则是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被定位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根据问卷综合考虑,2010年本科失业量较大的专业前10位——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被红牌警告。

  高职高专被亮红牌的专业则是: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记者发现,这其中不乏近几年一些高考填报志愿受考生们追捧的热门专业。

  此次被列入绿牌的专业多为高考填报志愿的冷门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因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成为本科绿牌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成为专科绿牌专业。

(责任编辑:UN98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