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上学问题奔波于“北京—青海”之间
玉树孤儿地震后在紧急状态下匆匆来到北京,在“幸福成长孤儿救助项目”的帮助下,有一部分留在北京和安徽读书。玉树偏远牧区联系不便,很多孩子和家里亲属联系不上,为了孩子们的临时监护权以及孩子们的学籍问题,何江萍不顾自己身患癌症需要休息,和项目组同事前后在海拔平均4000多米的玉树待了20多天,有时还要跑到孩子们亲属家里,和孩子们的亲属一一签署协议,他们也走访了玉树州民政局、教育局、团委,州里分管副州长等,为孩子的学籍问题奔波不已。
儿慈会救助的玉树孤儿,现在上小学的41名,初中的23名,高中的19名,回玉树的22名,儿慈会负责了全部生活费、学费、特长培养费、回玉树往返路费,他们要把这些孩子抚养到高中毕业。在北京,小学生就读于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高中生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上学。因为孩子们住校,好多事只有周六日才能到学校办,平时不能干扰教学。所以何江萍和在同事们(共三个人)几乎没有休息日,利用周六、日为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学习机会,给他们在周六安排了舞蹈课,周日下午上藏文课。
何江萍说,他们的项目目标是想把这些孩子培养成玉树的可持续人才,“幸福成长孤儿救助项目”项目是一个长期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她介绍,过去对玉树的教育过不了解,现在去过多次,直接在学校对接工作,了解了很多真实情况。“确实是太落后了。很多学校小学毕业的学生教小学,高中毕业就是很宝贵了。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很多内地人无法在那里生存,那里的人又很少有机会能出来学习。教育落后的结果是什么都落后。”
他们的救助项目就是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回到玉树不会有高原反应,又都懂得藏语,成为帮助玉树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何江萍欣喜地发现变化正在发生:一个在北京上一年级的男孩,带他回玉树见奶奶时,和他叔叔家上四年级的孩子一起写作业,比他叔叔的孩子强很多。
期待更多爱心力量参与
儿慈会孤儿救助项目组是在玉树地震之后成立的,首批救助的孩子是玉树藏族孩子为主,然而儿慈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救助对象面向全国需要救助的所有孤儿。所以除了玉树地震孤儿外,救助对象也扩展到艾滋病孤儿及甘肃、陕西、河北全国范围内需要帮助的孤儿。何江萍的工作更加的繁重了。
河南女孩莉莉父母因艾滋病去世了,但她本人是健康孩子,还有一个妹妹,姐妹俩相依为命。姐姐今年考上了大学,妹妹还在农村。在儿慈会的资助下,莉莉姐姐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了着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项目都在做短期的医疗、物质救助,也有很多人去贫困地区支教,但因环境太恶劣了,大多数都难以持久。这么长期的人才培养工程很多人不敢做,因为持续时间太久,承诺的代价太高。”何江萍感叹,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这项长期而艰巨的救助计划中来。
事实上,包括玉树孤儿在内的孩子也受到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照,哪怕只是一份小小的关心。在“孤儿休养营”参观圆明园时,圆明园领导亲自到门口热情迎接孩子们,孩子们所到之处经常有人询问孩子们的情况。在园内遇到一位来自内蒙古,带着母亲和妻儿游览的税务干部,在得知这些孩子是来自青海玉树灾区的孤儿后,要求一定要为孩子们表达一点心意,全家人给102名孩子和全体志愿者每人送来两瓶饮料。当他看到最小的松求巴毛才两岁就成了孤儿,非常心疼,当场掏出300元钱给小巴毛。
在八达岭长城,一位带孩子游玩的30岁左右的女士,一定要请20多名多名小小班的孩子吃肯德基,无论怎样追问也不肯说出她的姓名……
在所有人看来,何江萍无时无刻都精力充沛,让人很难想象其之前她与癌症做过一番生死搏斗。她坦言,自己身上系着那么多孩子的成长问题,担子很重,所以她一定要战胜癌症,开开心心陪着孩子们成长成才。所幸,目前为止她的身体状况还好,这让她很欣慰。(拾年)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