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一位“贝利-马丁奖”获得者的防艾心路历程

2011年11月30日18: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题:“为了希望,宁愿一生的守候”一位“贝利·马丁奖”获得者的防艾心路历程

  新华社记者孙铁翔

  在北京市佑安医院感染中心病房化验接待室的一面柜橱里,静静地摆放着一个个装满“幸运星”或“千纸鹤”的玻璃罐和毛绒玩具。这里是许多艾滋病患者和防艾志愿者爱心和祝福的“聚集地”。

  其中一个玻璃罐上贴着一张旧便签,上面是一位自称A1015的艾滋病患者写下的小诗: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如果说这是每一位艾滋病患者心声,对于我们来说,就要用一生的守候点亮他们的希望。”福燕是2010年度“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的一名护士长,因为工作,已经与艾滋病患者打了15年交道。

  成立于1998年11月26日的“爱心家园”,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关爱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非政府组织之一。

  1987年,从北京友谊医院护士学校毕业的福燕,分配到北京佑安医院任临床护士。1996年,她被调到艾滋病病房工作,从此与艾滋病患者结下了不解情缘。其间,与她建立联系或她护理过的艾滋病患者有2000多人。

  因为从事专业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职业,在很多人眼里,福燕和她的同事们有些与众不同。福燕说,我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除了护理工作,同时还要承担许多社会角色,因为我们需要给艾滋病患者创造出家一般的温暖。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愿望,福燕和她的同事们一路走来仍很艰难。

  福燕记得自己第一次护理艾滋病患者是1996年12月17日,她接到医院通知,下午将有一名艾滋病患者从一所综合医院转过来,“心里除了紧张、恐惧,没别的感觉”。

  患者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福燕永远也忘记不了那双眼睛被担架抬下来时,小伙子已经不能说话、不能动弹、呼吸困难,只有一双眼睛在转动,眼神中充满了求生的渴望。

  福燕说,当她看到这双眼睛的瞬间,她的恐惧消失了:他需要我!她与另两位护士按部就班地配合医生开始工作,给病人吸痰、擦洗身体、清除疮口、输液。后来,这个病人还是“走了”,但福燕内心感到欣慰:他最后的日子是舒服的,是干干净净走的,他也带走了她对艾滋病的恐惧。

  长期以来,人们对艾滋病缺乏了解,艾滋病患者往往被涂上异样的色彩,被当成“瘟神”。

  福燕举例说,我曾参加过一个基层走访活动,活动中大家都谈得很好,当得知有感染者参加聚餐时,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走开。

  “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源于对它的无知。这时,医护人员就必须首先承担起本应该是社会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患者最亲近的人。”福燕说。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艾滋病有了科学的认识,并积极加入到防艾志愿者中来。”福燕说,前几年到街头去搞宣传,很多人看到是防艾滋病的宣传台就躲着走。发资料时得看人家的脸色,有的拒绝,有的接了匆匆走开。现在很多人会自然地走过来了解,并主动索要资料。

  此外,“爱心家园”也不断壮大,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他们为艾滋病患者理发、接送病人;相互间敞开心扉、彼此间互诉衷肠……更多的人正在通过实际行动,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接纳。

  福燕们在守候这个家园,而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们也的确把这里当作一个避风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从“爱心家园”走出去的患者有空就会回来坐坐,如遇到什么问题也会打电话来,有一点高兴的事也会先告诉福燕她们。

  佑安医院的艾滋病房建立时,院方曾承诺可以“一年一轮换”,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福燕没有“轮”出去,与她一同留下来的还有几位资深的“老护士”。

  “原因很简单,病人需要我们。”福燕说,如果没有调动命令的话,自己会在“爱心家园”里一直守护下去。
(责任编辑:UN01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