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下一代教育问题等等,农民工出现逆流动,外出打工已经不再是农民工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意识强,农民工就业“短期化”特点十分明显。据一项调查显示,每个月1777万农民工处于偏移状态,劳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用工荒”频发,在这种背景下,记者了解到,引用网络技术破解用工荒难题的手段开始涌现。
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春节前后和七八月份等时间段,全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会出现用工短缺现象,尤其是一些加工制造企业,在最需要工人的流水线上却往往捉襟见肘。这种被称为“用工荒”的现象已经不仅仅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而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劳动服务在线平台工众网总裁李久鑫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第三轮产业转移,支撑它的是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如今,这种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开始不再廉价,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用工荒”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了农民工就业一线观察项目,该项目长期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生存状况进行监测和调研。记者从该项目组2011年第三季度的监测报告了解到,目前1/3的农民工要花3个月以上的时间来找工作,大约1/3能在1~3个月之间找到工作,只有剩下1/3能在半个月内找到工作。
这一结论提供了解释“用工荒”的新角度:农民工在两份工作中间通常会存在一个空当期,这一期间农民工完全是“漂”着的,并不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每个月处于空当状态下的农民工大约有1777万。
项目组还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就业依靠的是自发或亲朋好友等人际网络,通过政府部门和市场化中介组织外出的劳动力仅占8%,而外来工进城以后,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断,却很难在城市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一旦社会人际网络在农民工就业机制中失灵,就会引发农民工就业的断档。
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农民工和企业之间就业信息的不对称,还有劳务工作周期性短的特点,都共同决定农民工就业出现了“短工化”趋势: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往往是先离职再择业,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沈原教授就认为,“短工化”现象是导致“用工荒”的一个结构性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就必须适应农民工“短工化”的就业趋势。
他发现,既然农民工和招工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能为农民工提供一个除了人际网络之外的社会服务网络,让企业需求和劳工需求充分契合,那么农民工的就业断档期便可以缩短,也就相当于每个月为劳务市场增加近千万的劳动力,“用工荒”的问题可大大缓解。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电子劳务领域的“淘宝”模式——第四方就业服务平台便应运而生。
第四方就业服务平台在国外被称为“专业招聘外包服务”,是指一个企业将整个招聘流程交付外部机构来完成,涉及从招募策略、人力发掘、数据筛选、评估、沟通、挑选、录用、到岗等招聘录取工作的方方面面。
成立于2007年的工众网是国内最早的第四方在线职业介绍平台之一。自成立以来,工众网已经免费为300多万人提供了职业介绍服务, 2011年工众网被列为“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同时是国内唯一由政府支持的电子劳务职业介绍企业。
该网负责人李久鑫告诉记者,第四方就业服务平台虽然能填补目前电子劳务市场的空白,但是这种新商业模式却需要具备较高的行业门槛。这个服务平台首先必须集合“互联网、手机、电话、电视”等多种终端,建立终端融合的入口;同时,为了给企业和“蓝、灰领”提供更专业的职业介绍服务,必须开发职业需求匹配系统、职业能力测试系统、职业介绍评估系统等模块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服务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整合跨区域的全国市场。
据了解,目前引入网络技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已引起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并出台政策进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