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年的筹备和修建,12月11日下午1时30分,钱学森图书馆将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出展品15000余件,其中有珍贵文献、照片、剪报、实物,还有钱学森生前藏书4000余册。展品中约有100余件文献和实物首次公开。昨日,记者提前探营,走进坐落于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东北角的这栋简洁而庄重的建筑,揭秘其中“镇馆之宝”。
一枚导弹“石破天惊” 钱学森图书馆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钱馆的“镇馆之宝”由第二炮兵部队捐赠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弹体就安放在中厅,这个“庞然大物”从地下一层直指蓝天,与外观酷似戈壁滩中风蚀岩的钱馆建筑交相辉映,寓意“石破天惊”。
这枚我国上世纪60年代自主设计研制的改进型中近程弹道导弹,全长约21米,重量近4.2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1500公里。1966年,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酒泉基地协助聂荣臻主持了“两弹结合”试验,就是用这种改进型的中近程导弹将原子弹发射到预定区域爆炸,取得了实验圆满成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在本土实施的“两弹结合”试验。
第一本航天教材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从“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两弹结合”的试验,到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钱学森拉开了中国航天伟业的序幕。
为了让人们初步了解导弹,钱学森曾举办导弹技术训练班,他既是班主任,又是授课教师。为此,他亲自撰写了授课教材《导弹概论》,这是中国第一本航天教材。在展厅中,手稿的字里行间,既有推导的公式,又有绘制的图表,闪耀着他辩证的哲思、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书信相伴年味浓 在钱学森图书馆中,数量巨大的手稿、书信、书籍和剪报“铺天盖地”。在馆藏的手稿文献中,有629袋、24500多份钱学森的剪报,其中许多首次公开。这些剪报整整齐齐地粘贴在A4纸上,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内容更是堪比百科全书,很多剪报上还有钱学森的批注。
展厅里有一面“书信墙”,集中展示了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退居二线以后,与各行各业的朋友交流和探讨学术问题的书信。据统计,在1984年到1999年之间的16个春节期间,钱学森共写有书信72封。通信对象既有老一代科学家、学部委员、院士、专家教授,也有中年科技人员,还有年轻学者和青年工作人员。书信相伴年味浓,钱学森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和欢度春节。 本报记者 易蓉
作者:易蓉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