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长江源头年平均气温升高1.42℃ 冰川缩减11.8%

2011年12月13日10:58
来源:现在网-长江商报 作者:黄海斌 许兰超
长江源附近的湿地。
长江源附近的湿地。

  本报讯(记者 黄海斌 许兰超)长江源头年平均气温增1.42℃,冰川总面积缩减126平方公里,源区水生态系统面临威胁,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递增趋势……去年,长江委等部门90余人组成史上规模最大综合考察队从武汉启程,一路向西探访了长江源头,昨日,长江委发布本次考察的详细探源报告。

  此次考察一行人先到格尔木,再向江源进发,一路经沱沱河、尕尔曲、雁石坪,到达雀莫湖大本营(海拔4930多米),最终抵达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海拔5400多米)。考察队顺利完成水生态考察、水环境调查、冰川考察、地质考察等九个方面的采样调查,带着第一手材料,于去年10月29日返汉。

  长江委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徐德毅介绍,在现场考察和历时一年的研究基础上,长江委初步提出了长江源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长江源头列为禁止开发区,重监管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包括建立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制定合理的保护与管理政策。

  探源·成果

  平均气温比50年前上升1.42℃

  长江委办公室主任徐德毅介绍,此次考察通过现场查勘、观测和采集,收获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样品和标本。研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近50年来长江源区降水、蒸发及日照变化不明显;长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缓慢上升,近10年来气温上升较快,近10年(2000~2009年)平均气温比上世纪60年代增加了1.42℃,比上一个十年间(1959~1999年)增加了1.12℃。其中,2006年整个长江源区平均气温达到近50余年来的最高值-0.15℃。

  据介绍,长江源区多年平均气温在-5.3℃~-3.3℃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84~511mm之间。气温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蒸发量则相反。

  冰川总面积缩减126平方公里

  利用历年遥感数据,结合现场考察分析,考察组认为,长江源区冰川范围总体趋势处于缩小状态,2004年前缩小速度较快,2004年之后缩小速度相对慢一点。在1977年基础上,2009年冰川总面积缩减了126.33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了11.8%。

  现场考察显示,长江源区众多冰川中,虽有1个小冰川处于前进状态,但总体处于退缩趋势,各冰川间退缩的速率和长度不一。

  徐德毅介绍,姜根迪如冰川是沱沱河发源地,它的变化为世人瞩目。根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在1977年基础上,南支冰川退缩了690米,平均年退缩量为21米;北支冰川退缩了490米,平均年退缩量为15米。

  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递增趋势

  考察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源区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有限,点污染源较少,面源污染问题不突出,河流基本保持天然状态。长江源区地表水近3年来不同水期水质变化不大,近5年来水质年际变化不显著。长江源区地表水水质较好,符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级水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要求。

  徐德毅介绍,长江源区生物种类数低、生物量低、生物多样性低和特有性高的特点,水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功能较差、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较弱,因此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恢复和抚育十分困难,极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影响,形成了冰川退缩、草场和湿地退化等现象,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此次考察对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历年来变化、源区水土流失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气候变化及冻土环境变化导致的区域草地植被退化是长江源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长江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呈递减趋势,2000年至今,水土流失面积呈递增趋势。

  长江源区地处高寒,冻土十分发育,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发展、冻土发育地区地温的增高,冻土及冻土环境的退化问题也逐步成为长江源区比较独特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是长江源区植被退化和湿地萎缩的重要原因。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发展导致的,热量传导速率和传导深度的变化也是冻土退化的原因之一,但是其影响主要是对冻土退化过程的加速。

  拟将长江源头列为禁止开发区

  长江委办公室主任徐德毅介绍,长江源区是维系整个长江流域水资源平衡的“水塔”。其生态环境状况,对维持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以及水资源质量对全流域有着重要影响。

  “长江源区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任务是将以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兼顾防洪、灌溉、供水等。”徐德毅建议,要根据长江源区的河流特点、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开发与保护要求,按照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将长江源区划分为水能资源禁止开发区、规划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等三类。源头区为禁止开发区。

  徐德毅表示,加强对长江源区的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此次考察也总结出几个方面的措施,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加以重点保护。首先是加强湿地和草场的保护,长江源区涉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个,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管理相对薄弱。保护区将加强监管,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严格控制和规范长江源区的工程建设、采矿等行为,控制和规范长江源区各种旅游、探险活动,减少对湿地和草场的破坏。

  其次是探索更多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试验示范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适合长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另外要加强监管,防治外来生物的入侵。由于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外来物种对其的危害性也将更大。2009年青海省农牧厅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渔政部门加强对民间随意性放生的监管,全面杜绝外来物种的随意引入。

  探源·背景

  全球变暖“逼退”冰川、草地、湿地

  “长江源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源的重要功能,以及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使之成为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昨日,长江委办公室主任徐德毅介绍,1976年、1978年两度江源考察,已确定长江有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和北源楚玛尔河三个源头;确定了长江干流的长度等。

  30多年过去,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长江源区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源区冰川逐年退缩、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沙漠化面积扩大、鼠虫害加剧等,已经作为大自然提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徐德毅说,为了全面调查和分析长江源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查找长江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江委组织了第三次江源综合考察。

  探源·行动

  见证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此次长江源综合考察由长江委组织发起,青海省水利厅配合,考察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通天河考察。2010年8月,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率长江委和青海省联合考察组一行10余人考察了通天河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状况。

  其次是长江源区考察。2010年10月,考察队由格尔木启程,向江源进发,一路经沱沱河、尕尔曲、雁石坪,到达雀莫湖大本营(海拔4930多米),最终抵达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海拔5400多米)。两阶段考察总历时近20天,共约90人参加。

  本次考察主要开展了水文测验、气象观测、水质取样、水生态调查、水土保持调查、地质和冰川考察等九个方面的工作。

  考察收获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样品和标本,见证了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现状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

  探源·释疑

  长江委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长江整体水质总体保护良好

  问:根据本次长江干流水质同步取样监测结果统计评价显示,影响长江干流水质状况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营养盐、重金属及石油类,从长江源一直到各个取水点,汉口站的污染比较小,是否武汉水质比较好?

  答:此次长江干流水质分析,比1978年的情况要严重。高锰酸盐以及各种污染指数的综合反映指数,到汉口站有所降低,是因为汉口这里还有汉江、洞庭湖等水体加入。长江干流高锰酸盐指数含量沿程呈上升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沿江由西向东经济发展递增,经济发展越往沿海越发达,干流污染随之增加所致。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工业污染,另一方面则是农业化肥排放,后者占到总数的一大半。

  而重金属方面,长江铅含量总体也是上升趋势,其中沙市、湖口、大通和南京铅含量较高,由于受三峡水库泥沙沉降等影响,巴东至宜昌等段含量较低。

  问:长江流域的环保工作进展如何?

  答: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长江整体水质总体保护良好。一是,流域污水排放总量增幅近几年来逐渐减缓;二是,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能力在不断提高;三是,我们污水治理的标准在不断地提高。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流域内部分城市局部江段污染依然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问:在长江流域的部分企业污水处理厂,经媒体曝光并未开启,那么,对于这种现象,下一步长江委有何措施?

  答: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尖锐。目前,长江委对污水处理厂有部分进行管理,主要管理入河排污口。我们的职责现在在于,对水体纳污能力进行核定,然后根据水体的纳污能力,再对企业进行排污控制。但是目前水利部门与环保部门对于企业排污总量有一个争议,就是这个企业排污控制的标准谁来认定。

  下一步,长江委将和环保部门一起合作,根据水体的限排总量,确定沿线企业的排污量,落实到每一个污染源。

  问:三峡工程首次生态调度效果如何?

  答:2011年6月16日,长江防总牵头,开展为期4天的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试验及同步监测,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鱼类自然繁殖实施的生态调度。

  目前初步证明,此次生态调度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产生了促进作用,三峡水库将继续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下旬期间开展生态调度试验,力争在5到10年内为逐步恢复长江“四大家鱼”渔业资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报记者 黄海斌 许兰超)

  

(责任编辑:丁进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