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浏阳市葛家乡金塘村,柯兰英坐在屋前。90岁的她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组图/谢长贵
柯兰英居住的土砖房。
70年前,为了爱情,20岁的孙招弟(音)从上海来到湖南浏阳与恋人厮守。70年后,风烛残年之际,已改名柯兰英的老人想回上海老家看看,那里有她的父母、弟妹。
年轻时为爱情疯狂,年老时为亲情伤感,一个“情”字贯穿了她的一生,找到失散70年的亲人是她晚年的愿望。
本报记者龚柏威 浏阳报道
21日下午2点,浏阳市葛家乡金塘村。记者到村委会向一位女村干部说起,这次想采访那位“上海娭毑”,她马上回道:“噢,你们是要找柯兰英吧?”随后便带我们往她家走去。
在一间低矮土砖房前,女村干部停了下来。此时大门还关着,邻居们见到有人来,叫来了柯兰英的媳妇。媳妇高在华打开门,扶起躺在床上的老人不久前老人意外摔伤,一直躺在床上休养。
上海姑娘嫁到浏阳山沟 在浏阳葛家乡金塘村,她是位名人,村里不少人称她为“上海婆婆”。在这些村民的眼中,婆婆脾气有点怪,“可能到底不是这里人的缘故”。
她的名人效应,源自70年前她踏上葛家乡的一刻。
“婆婆”来这里时是个年轻姑娘。“那身旗袍亮哦!”裴金山是柯现在的邻居,他记得柯出现在葛家乡时,他还不到10岁,他和家中的大人从金塘村赶到隔壁晓园村,去看“上海来的小媳妇”。
村里不少老人还记得当年的一幕:柯兰英穿着光鲜的旗袍,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怎么也站不稳,需要有人扶着。
带柯兰英来的是一个名叫柯克初的年轻军官,他是国民党的军人。为了爱情,柯兰英从上海来到浏阳,两人相约厮守终身。
裴金山记得,他们沿途将所有的细软首饰典当,从上海一路颠沛至此,到山里时几乎身无分文。
“老头子好,湖南人好” 相守了40余年后,柯克初心脏病逝,两人没有子嗣。柯克初临终前,嘱咐她改嫁。之后柯兰英嫁给了金塘村的一位老人,老人死后,柯与他的儿子、媳妇生活在一起。
不久前,柯意外摔伤,目前已无行动能力。记者见到老人时正值下午,媳妇高在华扶她起床,给她穿上棉袄,抱着柯兰英到了屋外。
即便长期躺在床上,柯兰英能称得上“精致”,身上没有一丝异味,一根烟抽完,她费尽力气也要把烟蒂扔到簸箕中。
90年的岁月,在老人的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但她五官大致的轮廓,还能依稀辨识出她当年的风采。椭圆形的脸,鼻子高而上扬。
摔伤后,柯兰英脑部受到影响,记忆力下降很多。也许现在她所能回想起的都是留在心底最深处的记忆。
柯说,离开上海时她才20岁,那时,她正在一个外国人开的厂里上班。一次,在一个湖南人开的酒馆里,老板说给她介绍对象。对象是一个国民党军人,“穿着军装,挺神气。”这个军人就是柯克初,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柯克初告诉她,“湖南人很好,又有茶油吃。”
很快两人相约同来湖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两人为什么来浏阳,在这千里路途上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老人都不记得了,即便是在浏阳的70年人生路,是怎么度过,老人也是一言概之,“老头子(柯克初)好,湖南人好。”
她已不记得说上海话了,但她的口音和当地人仍有稍微不同。
想寻上海亲人 柯兰英老人说这些话时一直很平静。但浪漫的爱情归于平淡的山村生活后,艰难可想而知。
村民说,柯当年对农务一窍不通,后来才慢慢学会,老人一直没有子嗣,柯克初去世前几年没有了劳动能力,柯兰英还一度去乞讨、给人做保姆。
在随恋人定居湖南后,柯兰英也一直尝试和上海的家人联系。但因为地址不清等原因,她写出去的信全都被邮局退了回来。于是,她与在故乡上海的亲人断了音讯.
柯兰英是她来湖南后村民给她取的名字。柯兰英说,自己原名孙招娣(音),在上海时,母亲一直叫她“招娣”,家里有弟弟和妹妹,弟弟当年十来岁,叫孙元方(音);妹妹当年只有四五岁,叫孙金妹(音)。
柯说,自己原来住在上海宝山路,“老北站”附近,后来全家又搬到“电宝里(音)”,租房子住。和房东一起住的有一个老婆婆,她是房东太太的妈妈,那家男人是拉黄包车的。
一个好消息是,上海《新民晚报》知道老人的故事后,他们正在为老人寻亲。
记者采访柯兰英老人时,说自己“是帮她寻找上海亲人”,老人耳朵不好,听成了记者来自上海,她顿时十分高兴,“小老乡啊,好久不见哦!”微凉的手拉着记者,久久不愿松开。
作者:龚柏威 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