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中东其他国家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世界的瞩目,叙利亚的重要性在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影响。叙利亚国内政治乱象何去何从,可谓触一发而动全身,势必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引起高度关注。
远的文明与年轻的国度
“叙利亚”一词始见于希腊化时代的西方世界,泛指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半岛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东方土地。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旧称沙姆,意为北方之地,泛指阿拉伯半岛以北、陶鲁斯山以南的诸多区域。如果说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间,被视作亚非欧大陆的十字路口,那么叙利亚地处小亚细亚半岛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扼守沟通古代世界最古老的两大文明发源地尼罗河流域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必经之路,可谓中东腹地的十字路口,南来北往,东辐西辏,既是定居人口与游牧群体的交汇地带,亦是东西方文明相互渗透的前沿区域。
叙利亚是古代闪米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经长期处于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影响之下,兼有东方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的双重特色。伊斯兰教兴起后,叙利亚被纳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世界。在中世纪,叙利亚屡遭外族入侵,来自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十字军蹂躏着地中海东岸的土地,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铁骑无情地践踏着陶鲁斯山以南的城市和田园。自16世纪初开始,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统治叙利亚长达四百年之久。
叙利亚既是具有久远文明传统和沧桑历史的古老土地,也是充满活力的年轻国度。叙利亚共和国脱胎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之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于法国的委任统治之下,二战结束后成为具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是叙利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新旧经济秩序的此消彼长和新旧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标志着叙利亚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化的悖论与国内政治乱象
叙利亚共和国的政治进程,历经议会民主制与威权时代两个阶段。战后初期,如同阿拉伯世界的诸多国家一样,叙利亚共和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多党制的议会选举构成政治参与和权力角逐的基本框架。来自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的逊尼派贵族长期主导叙利亚的政治舞台,乡村民众和宗教少数派作为弱势社会群体长期游离于政治舞台的边缘地带。民族党和人民党作为主要的议会政党,代表逊尼派传统土地贵族和商业贵族的既得利益,具有精英政治的浓厚色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此间,叙利亚共和国经历长期的政治动荡,权力更迭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现代化进程的方向表现为明显的不确定性。
复兴党始建于1944年,持左翼政治立场,在知识界和青年军官以及城市下层、乡村民众和宗教少数派中间具有广泛影响。1963年,复兴党军官发动政变,控制国家政权,建立威权政治。1970年,阿萨德出任政府总理,继而当选总统,成为复兴党威权政治的标志性人物。阿萨德执政期间,叙利亚的国内局势相对平静,阿萨德、阿拉维派和复兴党依次主导政治舞台和垄断国家权力,家族政治、教派政治与政党政治的三位一体以及军人政治的浓厚色彩则是阿萨德政权的突出特征。阿萨德时代的叙利亚经历自上而下的深刻历史变革。以牺牲政治层面的自由和民主作为代价实现新旧经济社会秩序的更替和推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构成阿萨德时代叙利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然而,经济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动与民主政治的严重缺失,导致叙利亚现代化进程的明显悖论。2000年阿萨德去世以后,其子巴沙尔继任总统和复兴党总书记,延续阿萨德时代的威权政治模式。传统的经济社会秩序已然土崩瓦解,民主化的现代政治体制在民众的视野中遥不可及。
2011年是阿拉伯世界不平静的年份,突尼斯的街头政治浪潮波及阿拉伯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引发叙利亚政治乱象的外在诱因。
历史与现实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皆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而历史学的视角在于长时段的动态分析。叙利亚的现代化进程正徘徊于历史长河的十字路口。当下叙利亚国内的政治乱象,根源于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刻矛盾,标志着经济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动。
国际形势的变动与地缘政治乱象
冷战时代,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东西对峙的政治格局,中东处于东西对峙的边缘地带。冷战时代结束后,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明显缓解,中东在国际舞台上的地缘政治重要性日渐凸显。叙利亚地处中东的十字路口,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影响。
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处于战争状态;以色列长期占领原本属于叙利亚领土的戈兰高地,成为叙以两国改善外交关系的首要障碍。黎巴嫩地处叙利亚与以色列两国的夹缝之中,叙利亚支持的真主党目前可谓左右黎巴嫩国内局势和威胁以色列安全的重要政治力量。叙利亚与哈马斯长期保持密切联系,进而对巴勒斯坦的政治局势产生影响。叙利亚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仅有的盟国和伙伴,在诸多国际问题上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
冷战时代后期,美国与伊朗之间交恶,阿拉伯国家大都放弃亲苏立场而改奉亲美政策,唯有叙利亚与苏联延续着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上世纪90年代,阿萨德总统曾经支持美国主导的海湾战争,叙美关系一度出现缓解的迹象。然而,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长期对立,却与伊朗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叙美两国积怨甚深。
(哈全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