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机遇

2012年01月06日17:4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崔晓火

  离岸债券的引领作用

  在中日双方达成的关于人民币应用的协议中,有关人民币债券离岸市场的内容也引人关注。经两国首脑协商,日本政府还将在日本本土培养一个新的人民币债券交易的离岸市场。在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下,日本企业将在东京和其他海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如果这一设想得以成功,日本将可能继香港之后,成为人民币债券的又一重要离岸市场,并与正在争取成为离岸市场的伦敦和新加坡形成竞争。

  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可以说是人民币跨境贸易和离岸债券发行的井喷之年。

  人民币跨境交易的结算额与2010年相比,同比翻了近7倍,总额达1.541万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付比也在高位上升,这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普及程度上升。

  与此同时,被人们称为“点心债券”的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在2011年达到1700亿元人民币,已经接近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美元债券的总量。而随着“点心债”发行范围的扩大,其潜力仍然很大。

  “如果日本建立几家人民币债券市场,肯定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这等于在紧握方向盘的同时,多了一个发动机助推国际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甄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根据中国监管部门的数据,在2011年的78笔约1000亿元人民币的发行债券之中,发债主体主要为位于香港的跨国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但是新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也在得到批核,比如墨西哥电信正在等待审核的、作为向内地科技公司购买设备之用的5亿元“点心债”。

  而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也间接促使欧洲企业通过人民币债券实现融资。

  仅在2011年下半年,香港发行的“点心债”总额便从上半年的24.2亿元人民币激增至69.5亿元人民币,且发行主体多为欧洲公司,其中,包括德国宝马、英国劳埃德银行、博世电器、西门子家用电器、英国零售商特易购。

  甄峰进一步分析,目前人民币计价债券市场主要在香港,而香港以外的海外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一直以来是很小的,这正是人民币国际流通的潜力所在。

  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人民币正在成为更多国家的外汇储备。2011年12月22日和23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泰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加大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早前,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也在2011年9月访华期间表示,尼日利亚也将把人民币纳入该国外汇储备。

  自2008年末以来,中国已与13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以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然而,对于人民币的追捧并非是一边倒。

  2011年11月,人民币在一片“贬值”声中经历了一轮小幅波动。事后,分析人士指出,这轮下行压力更多来自于国际投资抽离中国而返回欧洲“救险”。然而,这一轮行情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即便在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的情况下,也没有实施干预。这似乎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市场供求已经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一种趋于均衡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望形成。

  国际化,路在何方

  尽管跨境贸易和离岸市场的活跃,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值得期待,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仍然十分谨慎: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但得益于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得益于经济政策的更高透明度、利率的相对市场化和一个更发达的金融市场。

  “目前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没有时间表,但留给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显然并不多。”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

  由于中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人民币的自由浮动汇率始终与主要经济体争议不断。尽管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改革,并且兑换美元的累计升值已经超过30%,但是因为经济转型的滞后和金融体制的僵化,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一直受到阻碍。

  2011年年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在北京出席活动时,再次敦促中国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浮动。但他也理解,对于中国,这种改革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

  几乎与卡恩讲话同时,在深圳出席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论坛期间,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鼓励尽快进行围绕人民币的改革。

  她指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货币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可能都会逐步实现,并且强调,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未必有一定的先后逻辑顺序”或者唯一的路径选择。

  日本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仍然需要4至5年的过渡期,以供中国政府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

  对于目前人民币增强跨境贸易和离岸市场的路径,是否可能重蹈当初日本紧盯美元的覆辙,沈建光则分析称,如果中国不能在短期内成功摆脱国内金融体制的障碍,推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僵硬的制度仍然会阻碍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对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就是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市场准入机制的放开,银行的利率也要放开。人民币也必须实行自由兑换,不能自由兑换,谁愿意将外币换成人民币而由中国来管制呢?这些问题不兑现,人民币就难以实现国际化。”叶永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