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回顾】
经济平稳增长中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4%。新增就业岗位64.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万元和1.56万元,均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高于经济增幅。
上海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功能建设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实现重大突破。
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快。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在本市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新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专项方案启动实施,大飞机研制、航空发动机、中船长兴二期工程、909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有力推进。启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出台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一批试点政策,紫竹科学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全面展开。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有序推进,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项目全面推进。上海迪士尼项目顺利开工。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把稳定物价保证供应作为头等大事,建立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和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全力稳定主副食品价格特别是淡季蔬菜价格,从严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比上年上涨5.2%,低于全国水平。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千方百计推进“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完成全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启动部市共建“985工程”三期和21所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项目,上海纽约大学开工建设。医改工作全面推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成功举办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
城市管理和建设迈出新步伐。成立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全面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立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和交通协调保障联席会议,加大非法客运整治力度。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初步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平台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新机制。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二期、12号线、13号线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投入运行。
郊区农村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努力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这个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大对郊区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建设重心和公共资源向郊区转移,郊区建设全面提速。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瓶颈,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对内对外开放呈现新态势。
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试点开展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沪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精心组织对口支援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工作,76个民生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加强援滇、援青和支援三峡库区等对口支援工作。
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上海转型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需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更多地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我们的战略视野要进一步拓宽,改革的勇气和胆子还要更大一些,攻坚克难、创新突破的本领还需增强。社会结构快速变化,平衡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动员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种复杂利益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工作方法需要创新,调动全社会力量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还需拓展,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还需提升。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建筑密度持续增强,各类要素高度集聚,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风险处于频发高发期,需要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切实消除和防范城市安全风险。我们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还不够完善,城市管理人才培养还滞后于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部分区域和领域的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特大型城市的物价上涨、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更为复杂。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有更高期待,对政府工作有更高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没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办事效率还不够高,法制观念还需加强,从严执法的要求还需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有些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治政不严、管理不力、懒散松懈的问题,工作中扯皮推诿、行政不作为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极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这些问题,不回避、不推卸、不护短,尽最大努力切实解决问题。
【2012年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力争高于经济增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
【2012年主要任务】
保障改善民生
医
郊区4家三级医院全面投入试运行
启动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郊区新建的4家三级医院全面投入试运行,实行新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逐步化解市级医院基本建设债务,启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评价工作。深化医疗联合体试点,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居民签约、双向转诊等工作。扩大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开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推进中心城区部分二级医院向老年护理、康复功能转型,鼓励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康复和老年护理服务。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简化人群分类,实行按年龄享受相应医保待遇。
食
推进蔬菜产销衔接“周末菜场”进社区
严格落实“菜篮子”、“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和提高蔬菜等农副产品自给能力,推进市外绿叶菜基地建设。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将社区菜场回归公益性,加快社区菜场建设,大力推进蔬菜产销衔接,有序推动周末平价菜场进社区,保障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努力让市民和农民都能满意。开展水价成本信息公开试点。
住
推进保障住房先租后售试点
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加强“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公平分配,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以及青年职工、引进人才、来沪从业人员的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100万平方米、17.08万套(间),供应770万平方米、11.4万套(间)。确保廉租对象应保尽保,提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比例。面向常住人口,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的统筹建设、有效衔接。聚焦青年职工、引进人才等群体,大幅放宽共有产权保障房准入标准,进一步加大申请审核和供应力度。大力推进旧区改造,确保动迁安置房供应,为一直住在旧区里期盼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尽可能提供好的房源。加快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加强旧住房安全检查和房屋修缮工作。积极稳妥推进限价商品房和先租后售保障住房试点。启动第二轮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市政公建与环境配套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调整普通商品住房标准,完善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全年新建住房价格稳中有降。加快理顺物业服务价格机制,提升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学
与中科院合作新建一所高水平大学
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在城郊结合地区新增30所义务教育学校,推动义务教育首先在各区县实现均衡发展。新增40所幼儿园,实现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坚决清理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特别是低龄儿童的竞赛和考证,为孩子们营造身心愉快的成长环境。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新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
较大幅度增加退休人员收入
提高各类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较大幅度增加退休人员收入,城保企业退休人员和镇保、新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的人均基本养老金增长15%。建立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水平。推动在职人员特别是普通职工收入增长,健全环卫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岗位补贴制度。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生活,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为老服务,更加重视失能老人照护,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服务补贴受益面,为27万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就业
新增岗位50万个帮助1万人创业
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力争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更加注重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应急处置、欠薪保障金垫付等机制,及时化解劳动关系矛盾。
“四个中心”建设
上海必须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以推进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来增强经济中心的功能,加快构建与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不失时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人民币跨境业务扩大为契机,继续拓展金融市场规模和功能,稳步推进保险交易所等市场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杭申线等内河航道疏浚整治,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启动虹桥国际机场东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和浦东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改造工程,加快浦东国际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合力推动国家会展项目建设,引进集聚功能性贸易机构和平台。放大外高桥保税区效应。
加快重点区域发展。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周年为新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加快世博会地区后续开发利用。推进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建设。加快上海迪士尼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临港地区开发力度。进一步推进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认真做好PM2.5监测与治理相关工作,力争列为国家首批发布的城市之一。
城市创新能力
要让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化在上海的血脉之中。继续把推进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以张江扩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撑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要素与资源。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积分管理办法。
城市安全管理
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管理为重,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考核问责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狠抓基层和岗位责任落实。深入推进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45项重点工作,开展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第三方评估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加快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布局调整,巩固建筑市场整治成效,加强消防领域尤其是居民住宅消防安全工作,强化高层电梯运行、玻璃幕墙、地下空间、越江工程和工地施工等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继续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消本市贷款道路通行费,下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起价,将S5沪嘉高速公路调整为城市快速路并停止收费,做好相关后续配套工作,更好地便利群众。建成铁路金山支线改造工程。加快S26高速公路东延伸、S6高速公路、中环线浦东段和嘉闵高架南北延伸项目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推进11号线北段二期、12号线、13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启动郊环线越江工程,加快长江西路、虹梅南路-金海路等越江工程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
续推进基础网络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光纤到户建设改造新增200万户,基本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逐年降低宽带上网资费水平,努力建设全国资费水平最低的城市之一。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郊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文化发展繁荣
坚持政府主导,贴近市民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软硬件并举,充分利用世博会场馆资源,建成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进虹桥国际舞蹈中心建设,重塑环人民广场剧场群。因地制宜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积极将中心的场地向各类文艺院团开放,增加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的品种和数量。继续扩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用好公益性演出扶持资金,在上海音乐厅、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剧场举办200场以上高质量公益性专场演出,推广营业性演出低票价,让更多市民有机会欣赏高水平文艺表演。
加强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更加注重多方参与、依法管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型居住社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安居梦想,要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将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好、管理好,为广大居民服务好。在大型居住社区探索镇管社区等管理模式,完善大型居住社区财力保障机制,加强社区"三个中心"建设,推进国有商业企业入驻,完善物业管理运作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等建设配套,努力让群众住得安心、放心。在城郊结合部快速城市化地区,根据实有人口规模充实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力量。进一步提高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实有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登记办法,扩大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试点。逐步扩大居住证持有人员享受公共服务的范围,鼓励和引导来沪人员参与社区事务,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来沪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让来沪人员在上海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建立综合协调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千方百计把信访积案化解掉,千方百计把源头问题治理好。全面推进区县信访联合接待大厅建设,积极探索“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信访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信访核查终结制度。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加强对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城乡一体化发展
郊区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也是新形势下有条件有必要加快发展的区域。落实促进新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嘉定、青浦、奉贤南桥等新城加快发展,推动松江、浦东南汇新城的产业区与城区在规划、交通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配套衔接,进一步支持金山、崇明的新城和新市镇优化发展。推动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向新城倾斜,支持新城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推进轨道交通16号线罗山路至南汇新城段建设,加快5号线南延伸段、17号线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新城低碳发展试点。推出加强新城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的支持政策。积极创新新城管理模式。继续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
时刻把“三农”问题放在心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流转机制。完善农民宅基地置换办法,探索多种农民宅基地归并形式。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
重点领域改革
转型发展,必须靠改革推动,重在制度创新。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金融、航运、贸易等领域重大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在浦东率先试行,力争融资租赁业务、国际贸易结算中心、期货保税交割、全国信托登记中心、国际航运船舶保税登记、口岸监管模式创新等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深化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推出股权激励的 “代持股专项资金”,推进园区土地二次开发试点。
稳步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着力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放开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新形势下国内区域合作,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适应时代召唤、人民期待、社会需要,努力建设一个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务实高效、勤勉创新的责任政府,公正严明、规范有序的法治政府,风清气正、公开透明的廉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提高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创新政府管理,基本建成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和法治环境最好的行政区之一,努力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程中走在前列。
再取消、调整80项以上审批事项
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审批效率。全面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加快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推广标准化审批,编制200项审批事项的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推进部门受理窗口建设,扩大窗口直接办理覆盖面。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再取消、调整80项以上。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的投入。着眼于降低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坚持尽可能减少政府行政性收费,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无法律要求的行政收费。
全面公开共有产权保障房、公租房成本构成和分配结果
坚持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依法、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的政府信息。推进政府部门可以公开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各类基础政务数据对社会开放。积极运用政府微博等新媒体,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大力推进公共资金透明运行。细化政府预算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认真做好部门决算公开,积极推进部门“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公开,逐步做到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的都向社会主动公开。加大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力度,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的市级、区县、街镇联动公开,实现分配到哪里、公开到哪里。深化审计公开,只要不涉及国家和商业秘密、不影响安全稳定,重点审计项目计划和所有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整改报告、部门预算执行单项审计结果、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全部公开。
推进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公开透明。扩大食品生产销售、规划、房屋征收与补偿、环保等行政审批结果公开。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公布相关监督检查和执法总体情况,探索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公开。推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全面公开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的成本构成和分配结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府运作规范有序
落实《上海市依法行政“十二五”规划》,依法合规破解制约转型发展的制度性、政策性瓶颈,严格依法履行和行使政府职能。加强规章建设,为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向社会公开征集政府规章议题、立项论证制度,实行政府规章草案公告和听证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提高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质量。制定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的政府规章,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必经程序,实行重大行政决策草案社会公布和后评估制度,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坚持从严治政,努力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人民的信任是人民政府立足之基,政府公务员首先要赢得人民充分信任。履行政府职责、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着力加强廉政建设,严惩贪污腐败,推广“制度加科技”机制,更加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围绕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突出问题,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和纠风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