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70岁霍金:不老的科学“传教士”

2012年01月13日15: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雪莲

  

 

2011年12月14日,霍金在剑桥大学的办公室内接待了来访的记者。法新社

  他坐在轮椅上,依靠语音合成器说话的形象深入人心,也缩小了普通公众跟高端科学的鸿沟。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 2012年1月8日下午2时,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宇宙世界”的研讨会上,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萨尔·波尔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等人在等待着一位久未露面的坐在轮椅上的身影。

  虽然是周末,可这里人头攒动,剑桥的精英们相聚在此共同庆祝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三天后的70岁生日。

  由于健康原因,霍金最终未能在为他筹备的研讨会上出现。“江湖上看不到他的身影,却总有他的传说。”从追寻宇宙历史、时间的秘密到地外文明,“宇宙之王”霍金似乎早已摆脱了残疾身躯的束缚,成为帮助芸芸众生走进宇宙,探索世界本源的非凡桥梁。

  轮椅上的大众明星

  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又称“黑洞蒸发理论”)。爱丁堡皇家天文台天文学研究科学家尼古拉斯·克罗斯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说,这一理论是霍金对学术界最杰出的贡献。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理论发展让他获得诸多荣誉。1974年,32岁的他当选为最古老的学术组织“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8年,霍金获得世界理论物理学界的最高成就奖“爱因斯坦”奖;1979年,37岁的他担任了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公众称他为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霍金的名气当然更多地来源于他身残志坚的形象。21岁生日时,霍金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医生告诉他生命期限只有两年。之后,他逐渐只能坐在轮椅上,靠三根手指头操作语音合成器来说话,虽备受病痛的折磨,而他并未放弃科学研究和生活。”刚出版《时间的形状》一书的科普爱好者汪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霍金之所以拥有如此大名气,更深层的原因是他赶上了1980年代第二次全球科普热潮,那时候人类发明了航天飞机、哈勃望远镜等,美国的航天探索更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了解科学。而霍金为全球的科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科普界的带头人。”

  霍金曾说:“你们中很少人能够懂得我研究的东西,但至少我们还能交流。”但霍金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写一本女儿露西看得懂的自然科学书。他牢记朋友的忠告:“如果你在《时间简史》中每加入一条数学公式,这本书的销量便会减半。”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面市,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余万册,但因书中内容极其艰深,在西方被戏称为“读不来的畅销书”。汪洁在高中时也买了一本《时间简史》,但没看懂,“我相信10个买这本书的人中有9个看不懂。里面还是有很多术语,如果你不了解相对论、量子力学,你就看不明白。”或许,这种书之所以仍如此畅销,是因为书本尝试解答过去只有神学才能触及的题材: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

  大众会好奇一位躯体被禁锢在轮椅上的残障人士,为何能想到那么多宇宙论,他说话那么艰难却坚持要告诉公众宇宙的奥秘,这种不可思议的好奇感令霍金成了大众媒体的宠儿。事实上,他在诸多影视剧和纪录片中出现,也增加了他的知名度。他在电视系列剧《星际旅行》的《银河飞龙》中饰演过自己,与爱因斯坦及牛顿一起打桥牌;他亦曾在美国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演出”,拯救剧中的女孩。其形象还在卡通片《飞出个未来》中的一集里出现。

  “霍金也利用由畅销书《时间简史》和自己身残志坚的精神带来的名气致力于科普。”尼古拉斯说,确实,从1991年耗资百万金镑的霍金传记类纪录片《时间简史》诞生起,1997年的《史蒂夫·霍金的宇宙》,2005年《地平线》,2007年《科幻小说的主人》,2008年的《史蒂夫·霍金:宇宙的主人》,到2010年霍金参与拍摄的美国探索频道系列纪录片《跟随霍金进入宇宙》……关于霍金的纪录片不胜枚举,他坐在轮椅上,依靠语音合成器说话的形象深入人心,也缩小了普通公众跟高端科学的鸿沟。

  霍金的中国效应

  霍金的声望,令他多次获邀到外地演说,常获国家元首接见。霍金亦试图通过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他1990年代曾两次到访日本,并三次来华。

  霍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5年,第二次是2002年8月,他曾到访杭州发表《膜的新奇世界》的演讲,2006年6月他在北京友谊宾馆出席“科技发展公众答询会”,在人民大会堂演讲,继而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表《宇宙的起源》演讲时,哄动一时,被戏称受到“摇滚巨星”级的接待。

  幸运地见到霍金的人们有的请教他物理常识,有的问得颇为感性,比如在中国最喜欢什么东西,自认“乐观、浪漫而且顽固不化”的霍金回答说:“我非常喜欢中国的食物、文化,但最喜欢的是漂亮的中国女人。”他还表示,从少年开始就希望访问西藏,但是西藏海拔太高,很可能实现不了这个梦想。对于自己的残疾造成的影响,这位只能通过眨眼和眼光的移动与外界交流的大师说:“我的身体虽然残疾,但是思维活跃。我的思想可以达到时间的开端,可以进入黑洞,残疾可能让我的身体无法到达很多地方,但人类精神的驰骋没有任何限制。”他说,他还有许多的事情希望成功,“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了梦想,无异于精神死去了一样。”

  无论是2002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会场的人满为患,还是2006年人民大会堂6300多名听众长达半个多小时的鸦雀无声,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

  “只要是霍金,人们就愿听”

  确实,霍金拥有巨大的名人效应,他拉近了普通人和科学的距离。然而,他也有其局限性。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认为,霍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神话。所以任何以他的名义对外界发表的只言片语,不管是真知灼见,还是老生常谈,都会被媒体披露和报导,并吸引公众相当程度的注意力。而当霍金谈论的某些事物不是公众日常熟悉的事物时,很多人慑于霍金神话般的大名,就会将他的哪怕只是老生常谈也误认为是全新的真知灼见。他认为,用《自然》杂志书评作者迈克尔·特纳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霍金,人们就愿听”,况且霍金清楚、直白、积极的表达方式还是很具煽动性的。

  霍金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虽不是基督徒,但他似乎不敢否定“上帝”的存在。汪洁认为,霍金的宇宙诞生理论,并没有完全排除上帝的空间,他最多也只是说明宇宙“不需要”上帝的存在,然而并没有证明上帝“不存在”。

  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均认为,谁也无法否认霍金是一位很好很有天赋的物理学家,可某种程度上,他的名气超出了真实贡献。

  但不管怎样,或许正如汪洁所评价的,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使得公众中有这么多人知道黑洞、大爆炸、奇点这些概念,他唤醒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他的残疾之躯和取得的科学成就让人们更深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霍金让年轻一代对深邃的宇宙产生更大的兴趣,他影响更多青少年加入到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

  事实上,从剑桥大学退休快3年的霍金,生活依旧丰富。2009年他与雷昂那多·蒙洛迪诺合作的科学畅销书《大设计》出版,这本书被认为可能是霍金最后的著作,他认为,人类在未来20年内能提出“万物理论”。继与女儿露西合作推出儿童小说《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后,续集《乔治太空寻宝之旅》也于2011年1月出版。

  1月11日,全世界迎来了霍金70岁的生日,“他在身体条件这么苛刻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学术和非学术方面,都能够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我对霍金相当敬佩。我希望他健康长寿,他是科普界的领头兵,只要他还活着,不管是在纪录片中露露面,讲两句话,或是炒冷饭写两本书,都会对科普有帮助的,都能唤起大众新的科普热情和对有趣的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说这番话时,汪洁流露出一种对科学的虔诚,因为霍金的影响,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科普事业做点贡献。

  【链接·霍金名言

  “我认为,按照科学法则,宇宙是自发性地从无生有,既无开端也无终点。”——2006年接受以色列电视台访问,谈论宇宙起源。

  “人类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是不能继续屈居在地球上,而是要向外太空发展。我们的未来在太空。”——2008年探讨太空飞行。

  “如果我们找出一套宇宙的完整理论,将会是人类理性的伟大胜利,但这会使我们没什么事可做,我们需要智力挑战。”——2008年接受电视访谈节目专访所言。

  “可能有人会问,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答案是没有任何东西,如同不存在南极之南的地方般。”——2010年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