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洋留守”儿童:尴尬的童年

2012年01月13日16:27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许雪毅 易萱

  金钱陷阱与自我迷失

  《环球》杂志记者/易萱

  “海外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在海外工作,自己被留在国内亲属家寄养的孩子。

  “洋留守”儿童在中国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福建和广东等省的知名侨乡。福建省心理学会理事长连榕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福建省沿海的连江、马尾、福清、长乐、罗源等地,“洋留守”儿童的数量可达数万人。而花都和恩平则是广东省“洋留守”儿童最多的地方,其中恩平更因“盛产”此类儿童而得名“小联合国”。

  “洋留守”儿童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年纪较小的“洋留守”儿童一般出生在国外,拥有外国国籍,父母将他们交与家乡亲属照顾的时间较短,所以其在中国生活时间大多不超过5年。另一类“洋留守”儿童则是在中国出生,父母在其年幼时出国工作,他们在中国一般生活时间较长,只有高中或大学期间才有机会出国生活,与父母相见。

  “洋留守”儿童虽然缺乏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但一般在经济上比较富足,常常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对象。然而在连榕看来,“洋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比较容易掉进“金钱陷阱”——一些在海外工作的父母往往把金钱作为“爱”的手段,希望用钱来弥补自己无法照顾孩子的缺失,但孩子们却很容易迷恋于物质享受而忽视成长中的其他方面。

  “洋留守”儿童与海外父母联系主要通过电话或网络,这就导致他们的交流仅仅停留于语音或影像的时空隧道,而缺乏真诚的心灵沟通。况且,很多在海外的父母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并非每一个家庭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耐性来与国内留守子女交流沟通。

  在教育心理学对于“洋留守”儿童的诸多实证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些孩子社会性发展方面能力的欠缺。因为长期被寄养,这些孩子极为渴望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很多孩子虽然外表光鲜,但内心非常脆弱。连榕说,“洋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无助、厌倦、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很可能会诱发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

  在行为教育和习惯养成的过程里,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受害”更深。在很多的中国小镇,“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盛行,因此祖父母对男孩子往往更加溺爱和娇惯。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洋留守”儿童对于国外生活具有强烈的猎奇的心理。这样的期盼有时会延伸成为对海外生活环境的憧憬、幻想,甚至迷失自我。就这样,一些孩子的内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难以“落地”,只能在焦虑的等待中度过童年。

  来源:2012年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