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天然气价改供气成本成为关键 分销市场竞争激烈

2012年01月27日02:47
来源:北京商报

  每年冬季是陕京线供气最紧张的时刻,因为冬季取暖使天然气用气量急剧上升,一遇寒潮等恶劣天气,“保障北京供应”也就成为中石油所必须接受的“死命令”。陕京天然气管线被称为“首都生命线”,由陕京一线、陕京二线和陕京三线三条管道构成,它起自陕西靖边,途经山西、河北、山东、天津,终到北京,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天然气管线之一,自1997年陕京一线向北京供气以来,陕京线输送的天然气一度占北京总用气量的95%以上。

  为揭秘这条“首都生命线”,记者历经数日走访了陕京天然气管线途经的天津、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四省市,实地了解了北方天然气市场的供应,以及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下游燃气分销市场的情况,以最贴近一线的调查,挖掘出天然气产业各个环节的上升空间。

  产

  “保供生命线”扛起需求重担

  随着天然气需求爆发式增长,供气企业身上的重担也在增加。

  不能忘记的“气荒”

  因为极端天气,北京供气曾在2009年底至2010年年初遇到过“危情”。据资料显示,2010年1月4日,北京市的用气量达5300万立方米,比上个冬天最高日用气量增加超过两成,北京中小学在这一天因寒潮而停课。1月5日,北京用气量又达到单日5343万立方米。

  虽然按照设计要求,陕京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极限是每天6900万立方米,其中包括干线输气5000万立方米,天津大港等地的储气库采气1900万立方米,但在通常情况下,1月计划用气量是每天4200万立方米,陕京管道系统向北京的最大供气能力也仅为每天4900万立方米。不过,这些数字在2010年1月5日均已被突破。

  当时,北京市具备调节条件的3900座大型公建、商场、写字楼和工业企业中,除个别与医院或居民楼共用供热热源之外,其他都开始实行适当的限热、限气措施。此外,商场等公建的温度设定将由市政部门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而定,外保温条件好的将暂停供热。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2010年的“天然气荒”应该是中国推广天然气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气荒”。

  华北地区仅有的大型储气库群大港地下储气库群因为2009年过早入冬,当时已比计划多采2.35亿立方米,累计达到8.36亿立方米。同时,持续高负荷采气使储气库群压力迅速下降,导致采气能力减弱。最大采气能力已从每天2800万立方米下降到不足2000万立方米。2010年的“气荒”也暴露出我国天然气储气库的短缺问题。因此,作为此行的第一站,我们首先实地了解了中石油天津大港储气库群的运行情况。

  复杂地质致储气库难扩容

  大港储气库群不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储气库群,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储气库群。现在,大港储气库群负责整个华北地区的天然气储存及调峰。据中石油华北天然气销售公司天津销售处负责人王志强介绍,大港储气库群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负责季节性调峰,每年3月15日到11月15日是注气期,而从11月15日到次年的3月15日是采气期;二是干线应急供气;三是平衡长输管道压力。

  作为华北地区最主要的天然气季节性调峰设施之一,大港储气库群从1999年建设到2006年全部投产,共建6个天然气库,储气总量达到18亿-20亿立方米,设计最大调峰量为3400万立方米/天,2010年最大调峰量达到2459万立方米/天。

  由于天然气应用的季节性非常强,而其自身特点又决定了管输一旦开通,就不能切断,因此在没有足够的调节储存能力时,就会在用气高峰出现“气荒”,而其他时间又出现过剩的问题。“一到冬天,调峰能力不够,主要是因为我国缺少储气库。按照国际标准,30%的天然气是要储存在库内做调峰使用的,而我国只有2%。同时,由于大港储气库还一直处于扩容状态,与设计量30.3亿立方米相比,实际储存量还比较小。所以,我国天然气储藏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王志强说,复杂的地质是制约储气库建设的最大问题。

  自西气东输二线于2010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起,中亚天然气可以直达北京。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陕京线“保供”的部分压力,但据来自中石油方面的数据显示,目前陕京线供应北京的天然气量仍超过50%。因此,即使在陕京三条管线的总运输设计能力为420亿立方米的情况下,储气库短缺问题也不容小觑。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2011年还未出现供气紧张的情况。据卓创资讯分析师李裬譞介绍,2011年1-10月,我国进口天然气1737万吨,已经超过2010年1216万吨全年进口总量。2011年预计进口LNG 1158.3万吨,预计同比增长23.8%;进口中亚气925.45万吨。进口资源的快速增长弥补了国内用气缺口。

  

  天然气价改破冰

  天然气价格改革呼声已久,天然气价格调控不到位的后果之一是挫伤了企业自我预调峰的动力和积极性。

  如何确定供气成本是关键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多年以来,天然气价格调控不到位的后果之一是导致企业没有自我预调峰的动力和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气荒”的出现。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不到位,致使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严重,造成供需矛盾。因此,要求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呼声持续已久。

  有业内人士分析,天然气价格改革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确定供气成本。“是否需要采纳净回值定价法,是否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运输成本差异,这些问题的最终结果反映在天然气的价格如何确定上面。因此,如何确定天然气的成本决定了天然气最终价格的确定。”上述人士表示。

  据了解,天然气从上游到下游可分为勘探生产、长输管道、下游应用三个部分,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也就相应地由出厂价格、长输管道的管输价格和城市输配价格三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的是国家指导价,跨省输送费用也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而城市输配价格由省一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

  正因如此,无论是与可替代能源相比,还是与国际天然气贸易价格相比,我国天然气价格都偏低。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编写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0年度)称,“目前,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天然气与原油比价通常在0.65-0.80元/立方米之间,而中国工业用天然气出厂价与原油比价仅在0.3元/立方米,与国际市场对比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国内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又严重阻碍油气企业增加天然气进口以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的积极性和动力”。

  “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之下,谁建调峰设施谁就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新的定价机制出台之前,燃气公司是赔钱的。”河北天然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6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