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温州模式”再造时刻

2012年01月29日11:4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熟人”资本“背不动”现代制造

  近期,据温州市上报浙江省的一份材料显示,2011年10月上旬以来,温州市一手加大对非法集资、“跑路”企业主打击力度,一手积极出台措施帮助困难企业实施重组,银行和企业也广泛开展互助自救,全市经济形势整体趋稳,“问题企业”数量虽然从原先87家增加到150多家,但在全市40多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占比仍很低,有的新增“问题企业”规模较小。

  乐清市此前排查获知,2011年底前有贷款到期企业1642家,贷款合计78亿元,其中有潜在风险企业4家,涉及贷款2.84亿元;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有贷款到期企业1359家,贷款合计59.3亿元,有潜在风险企业6家,涉及贷款8890万元。在当地有关方面对存在风险隐患苗头的企业出台帮助化解措施后,形势已得到控制。

  “乐清市在去年10月份之前那一轮企业债务风波中,有4家企业主跑路,到今年1月中旬没有新的出逃现象发生。”乐清市常务副市长李银巧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当地还有2家企业有一定风险,政府正在帮助处置,“总体来说,现在情况是平稳的,全市2万多家企业,有几家企业出问题,比例很正常。”

  作为局内人,胡福林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极少数企业仍有震荡,停产的和跑路的比之前少多了,但是,眼下温州民间借贷是很难借到钱了,“没人敢借出去了”。

  与众多国有资本雄厚的城市不同,民间借贷之于温州,在一定时期发挥着金融主渠道的作用,对当地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基本上还是看不上眼的。这期间,温州民间借贷高速发展,靠“熟人社会”、互相担保维系,以筹资为目的的各种各样的“会”数不胜数,据估计当时温州市场上货币流通量的30%~40%来自民间借贷,企业的资金构成中民间借贷也占到1/3左右。“熟人社会”规则在温州企业资金融通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到2010年,银监部门在温州鹿城区双屿镇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民间借贷占比仍达15%到20%。2011年7月21日,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发布《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估计全市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其中由一般社会主体(以个人为主)借给民间中介的约20%,由民间中介借给被借款人用于还贷垫款等短期周转的约20%。随后,“炒钱”一说不胫而走。

  “企业‘跑路潮’发生后,民间借贷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不要想怎么从外面借钱了,问题是欠钱的要想怎么还钱、借出去的钱想着怎么收回来,目前全市打火机行业企业借出去暂时无法收回的民间借贷达十多亿元。

  不过,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余谦向本刊记者表示,目前形势对于民间借贷也可以说“坏事变好事”,那些原先盲目投资于民间借贷行业的资本变得谨慎、理性了,对于一些正常经营的借贷往来,还是继续有市场的。

  “下一步,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搭建投融资平台,让民间富余资本有地方去,在‘阳光’下运营。”他介绍说,温州市已明确在鹿城区试点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计划2012年2月底挂牌,“我们将为合规的借贷双方提供撮合服务,利率定在基准贷款利率4倍以内。”

  政府转型是当务之急

  作为危机应对的快速反应举措之一,2011年11月8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宣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8个系列配套文件。这一外界所称的“1+8”方案,曾为当地民间人士带来很大鼓舞,被认为是启动地方金融改革、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重大步骤。

  在一些专家看来,金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制于宏观政策层面的因素颇多,温州一地的金融创新能走多远其实是个未知数。因此,当地寄望于能够拿下“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帮助探索解决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等问题。

  陈德荣指出,温州之所以形成如今的状况,既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有关,更与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缓慢、产业“低小散”问题突出有关。温州经济转型升级为什么慢?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结果是高端产业引不进来、中端产业转移出去、低端产业留在本地,整个产业链逐渐低端化。因此,温州要冲出重围,推动政府转型、再创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陈德荣说,以前温州崇尚“无为而治”,但在当前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推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提供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当前,温州重点要解决“半城市化”突出和要素支撑不足问题,要高标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各类都市型功能区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强化平台和环境支撑。同时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等建设,加快把依靠低成本扩张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

  按照这一新思路,从2010年开始,温州市委、市政府已着手推出行政管理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市级国资体制等改革创新,开始从制度供给层面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同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先后赴临近的杭州、宁波、青岛、厦门等城市学习取经,推出了旨在“学赶杭甬、比追青厦”的“互学互比”活动、旨在绿化美化城市的“祛疤栽花”活动以及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等行动计划,着力破除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思想意识中的“无为”惯性,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温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金彪提出,今后一个阶段,温州市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特点、产业基础和金融特色,着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利用劳动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三保”倒逼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地位。

  温州的突围思路,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一些经济界人士的认可。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马力宏认为,受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无为而治”成功模式的影响,前些年温州的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框架拓展、高等教育发展、投资环境改善以及巨额民间资本流向等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浙江省发改委、省统计局从1997年开始对省内11个辖市进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排名,温州都在前七位之后,其中2003、2005年位列倒数第三位。

  “浙江其他一些地区比如义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应避免干预市场能够做到的事情,但在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地方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马力宏向本刊记者表示,在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积极作用,是温州这类地区走出困境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