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媒体报道长三角地区钢贸企业老板出现"跑路"现象,钢贸企业贷款风险随之加大。2月3日经济之声聚焦:"长三角"地区钢贸企业的资金链是否出了大问题?银行加大预警,会不会导致钢贸企业伸手向民间借贷求助?由钢贸企业老板"跑路"引发的金融风险会有多大?
中广网北京2月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今天的报道说,近期市场频频传出长三角地区钢贸企业老板"跑路"的消息,而且这些老板的分量都不算轻,有福建省一个县级市上海商会的名誉会长、有无锡钢贸领军企业的集团老板。目前,这些人员的房地产和多辆豪车等资产已经被相关银行查封,坊间流传他们的涉案金额达到几亿元,相关涉贷银行在内部会议上也对钢贸企业信贷风险进行了预警。长三角地区的钢贸企业会不会拉响银行资金链的又一个危险警报呢?本节目主持人杨曦对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进行了采访。
长三角钢贸企业老板频现"跑路"
媒体报道说,长三角地区钢贸企业老板频频出现跑路的现象,这和您了解的情况一样吗?
周德文:了解的情况基本上差不多,因为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受到打压,有相当一定数量的钢贸企业陷入困境,主要是资金链断裂,因为钢贸企业房地产市场跟城市建设有很密切的联系,因为受到政策影响他们贸易也相对减少了。很多年来为了扩大钢贸的业务也从事了一部分民间的借贷,银根收紧,他们资金链也面临着困境,所以出现一些钢贸企业跑路的现象。
新闻报道里面说钢贸企业是银行贷款的大头,有些银行已经对钢贸企业的信贷风险做出的预警,这个情况是否属实呢?
周德文:这个情况属实,因为钢贸企业资金链面临着一些断裂,直接危害到金融的安全。因为钢贸企业很多的资金大头的都是从银行取得的,前几年因为钢贸企业发展也非常良好,银行给了他们很多的贷款,那么现在出现危机以后,一些部分银行也在抽贷、压贷钢贸企业的贷款的规模,这样实际上又加剧了钢贸企业的困难。很多钢贸企业跑路,因为偿还不了一些债务,特别是银行的贷款以及民间借贷,所以我们为了这个要以银行机构的高度的警觉尽可能不要压贷、抽贷,这样使得他走向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
银行信贷风险加大紧缩贷款 走入恶性循环怪圈
钢贸企业经营不景气,旧债还不上,还没法贷款,而且会给整个银行的授信体系带来风险,这个矛盾究竟要怎么解决呢?经济之声特约论员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教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钢贸企业老板跑路会带来多大的金融风险呢?
谢太峰:钢铁行业包括钢贸行业在内,在我们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银行对钢铁包括钢贸贷款的规模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假如说钢贸企业出现了跑路潮,那么肯定会对我们银行信贷造成影响,也就会加大银行的这种信贷风险。在目前的情况下,怎么去把这个风险给遏制住,也就是怎么去化解怎么去解决的问题,而不要使这个问题逐渐演变成不可控的趋势。所以我认为现在应该充分认识到它对信贷体系可能会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温州的周会长也为我们介绍,钢贸企业不景气,贷款有可能会存在风险,而很多银行也开始筑起了防火墙墙,开始防着钢贸企业了,这看起来是一个恶性循环,越缺钱越贷不到钱,如何来破解这个难题呢?
谢太峰: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的银行的信贷管理模式上包括我们的金融调控上,往往是一种顺周期的调控模式、调控思维,也就是说在经济繁荣的时候、经济增速比较快的时候,银行总是认为这个时候风险比较小,所以就大量的进行贷款。而到经济下滑风险出现的时候,银行往往去紧缩贷款,这样的结果就是顺周期的调节方式往往会起到一个助涨助跌的作用。
我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从银行来说、从调控部门来说,应该改变过去的顺周期的信贷管理模式。目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钢贸企业作为钢铁行业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业,必然会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而在目前经济不景气或者说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正好是这些企业需要资金或者面临困难的时候,如果采取逆周期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思维,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控制眼下的风险而去进一步紧缩贷款或者进一步去逼企业还债,可能会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比较好的思路。
业内人士分析,从供给来看,2011年全国粗钢产量大约有6.83亿吨,产能仍然明显过剩。从需求来看,以房地产为例,在国内调控决心不改,对钢材需求拉动作用也将因此减弱。外观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钢材出口形势难以乐观,预计今年钢价将比去年下降5%左右,全年钢价可能呈现前低后高势头。对于今年的钢材市场,有分析师依然比较乐观,认为国内钢材市场应该会如期结束长达5个月的低迷格局,而进入上涨通道,银行信贷通常会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